成名
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之后,白淑贤成了一颗耀眼的明星。1991年春节晚会上,中央电视台把白淑贤双手书法的绝技通过荧屏呈献给千家万户。不久,龙江剧又在白淑贤的提议下以大蓬车方式远征东南,演遍京、津、沪、宁等文化名城;尔后,又转征西北,演到兰州、西安等古城。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卷起黑土地刮来的“白旋风”。1991年秋,白淑贤携4台剧目赴香港演出,引起轰动效应。1993年春,她又随中央电视台明星艺术团赴马来西亚演出,得到高度赞誉。1994年春,她率《木兰传奇》、《荒唐宝玉》参加新加坡狮城梅花艺术节,引起轰动。1994年,她领衔主演的《木兰传奇》,再次荣获第五届全国文华大奖和4个单项奖,同时她第二次居全国文华奖和第十二届戏剧梅花奖榜首。梅开二度,再现风姿。
白淑贤不仅成了获奖专业户,而且还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特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各种荣誉和头衔,为她编织了一个格外耀眼的花环。名气大了,自然会引来社会各界的瞩目。可白淑贤还是白淑贤,她仍然一心忙她的艺术。尽管她躲不掉一些必要的应酬,可每逢领导接见或颁奖活动时,她总是尽量“猫”到不显眼的角落,避免招摇过市。而若碰到外商或企业许以高酬拉她搞名人效应时,她则一概婉言拒绝。
传统女性
白淑贤的确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她虽然在艺术圈中生活,却始终“古板”做人。她不喜欢社交活动,很少出入公共场所。任何应酬、社交场合,在她看来,都是活遭罪。
1993年年初,剧院创作一部新剧《木兰传奇》。这个被誉为“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壮歌”,在北京人民剧场奏响。文化部的几位部长上台接见演员时全都激动不已,称赞龙江剧《木兰传奇》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力作”,号召全国的剧院团要认真研究“龙江剧现象”。
剧院改革
自1993年起,白淑贤不仅当演员,还挑起了负责全剧院工作的重担。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将剧院管理很快纳入严密化、科学化的轨道。当笔者再次采访她时,她讲得头头是道:“我提出一个目标,要把龙江剧院建成高素质、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圣殿。对院里管理工作,我有三句话,即‘有情的领导,无情的制度,绝情的管理’;对全院同志的要求,有16个字,即‘无私奉献,执著追求,大家风范,争创一流’。”
不光是讲,白淑贤还真做得挺认真。在拍《木兰传奇》送审录像时,为了省钱,没有租用最好的机器拍,被文化部退回来重拍,对此造成的失误,班子集体挨罚。她自己被罚500元,并在全院通报批评。如此一个敢做敢为的“铁女人”,全院人谁敢小觑于她。院里很快变得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简直跟军营差不多了。
从1995年起,身为龙江剧院院长的白淑贤,潜心下来,扎扎实实地擘划龙江剧的发展战略。有专家把龙江剧这一时期实施的诸多基础性工作概括为“123工程”,把1995年以后的岁月界定为龙江剧的“战略发展阶段”。
一个工程 ——剧场开发工程
龙江剧成立40年,始终没有剧场。办公楼也陈旧简陋。从当院长那天起,白淑贤就立下宏愿:一定要给龙江剧安个像样的“家”?但剧院连工资都难以保证,花几千万元盖大楼,岂非痴人说梦?白淑贤又上来倔劲儿,她那“见谷架桥”的人生信条给她稳固的心理支撑点:别人看到山谷,就想到深渊;我看见山谷,首先想到,架起一座桥,跨过去
可怜身为艺术名家的白淑贤,踏上了马拉松式的漫漫谈判路。5年间谈跑了几十位开发商。这不怪人家。你不出一分钱,拿不临街的1000多平方米占地,想得到临街的6000平方米现代化的装修高档的剧场办公综合大楼,明摆着赔钱的生意,傻帽儿才干!
这段日子,媒体上见不到白淑贤的名字,她低调得很。高雅艺术与经济困窘所形成的巨大落差,使白淑贤那颗纯净无瑕的艺术家的心灵受到炼狱的熬煎。她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她换位思考,按照市场化运作,必须找到双赢的结合点。
聪明的白淑贤动脑筋了。她许诺:凭她的名人效应,凭她的无形资产,为开发商游说周边老大难的动迁户,跑前期,跑工程规划与审批,盖几十枚图章,争取优惠政策……
现在,租房4年的省龙江剧院已经搬回了位于哈尔滨市黄金地段新落成的6000多平方米剧场办公综合艺术楼。可以说,在全国的剧院团中,黑龙江省龙江剧院的办公、排练、演出综合条件肯定是相当优越的。主体工程国家、剧院没投分文,剧院固定资产增值近3000元万!?
白淑贤凭她的“市场化运作”,为龙江剧打下了百年基业,圆了龙江剧几代人的梦。
两项战略 ——人才战略与精品战略
1993年,白淑贤刚当上院长,就说服省文化厅厅长,通过省艺校招了一个58人的龙江剧学员班。到1997年学生们进入剧院实习,正赶上剧院开发工程上马,开发商给剧院临时租了个很简陋的办公地方。学员实习没场所,排练没舞台,身为院长的白淑贤着实上了大火?恰恰这时,省文化厅厅长动员白淑贤出山,接手当时几乎交不上文化厅房租的酒店。经过周密考察、论证,一个极富有创意的集餐饮文化与高雅艺术为一体的大森林文化酒店宏业骏开,正好作为龙江剧的“第二舞台”。白淑贤当起了董事长。装修、办照……四面化缘,八方求人。买什么图案的墙壁纸,购什么颜色的窗帘布,极富艺术审美眼光的白董事长都要亲历亲为。忙乎两个多月,“大森林”开业火爆异常,而心力交瘁的白董事长却住进了医院。
“大森林”成了哈尔滨的一道风景。4年间“大森林”演出队编演了300多个节目,演出超3000场。学员们在“大森林”得到充分锻炼,“大森林”造就了一批“百灵鸟”。
巾帼英雄
1998年起,龙江剧开始排演新人新作《梁红玉》。梁红玉,这位击鼓抗金兵的巾帼英雄,早已纳入了白淑贤艺术创造的女英雄系列。当时,传出了凡得梅花奖三度梅者,即为“终身梅花奖”的说法。正值艺术成熟期的白淑贤,在众多专家眼里,是具有相当实力与竞争优势的冲刺“终身梅花奖”的艺术家之一。编剧为她写戏,导演要为她导戏。对此,白淑贤的脑子里着实斗争了一番。舞台,是演员的第二生命。对艺术痴迷、执著,视龙江剧超过自己生命的白淑贤,如果出演梁红玉,问鼎“三度梅”,可能比她当年领着龙江剧硬闯出一条路来要轻松许多。然而,她最终还是把梁红玉的担纲任务压在了她的学生李雪飞身上。因为她再三权衡,自己得什么样的奖,也不如龙江剧推出接班梯队含金量高。龙江剧是个新剧种,必须趁自己盛年鼎力扶持新人,把龙江剧的火炬尽快传给下一棒……
《梁红玉》首演那天,白淑贤在观众席里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龙江剧青春阵容。她的表情是平静的,目光是慈祥的,圣洁的,她为龙江剧新人辈出而欣慰。
《梁红玉》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进京献礼演出,参加南京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参加上海第二届国际艺术节演出,广受好评,为龙江剧第三次摘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李雪飞获上海“白玉兰奖”。白淑贤的人才战略与精品战略结出了丰硕之果。
三大举措
这个时期,白淑贤被提升为省文化厅副厅长,被推选担任中国剧协副主席,被公认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终日超负荷运转,严重透支了她的健康。按理说,她应该歇歇脚,喘口气了。然而,她不能。在她的眼里,龙江剧只是开了个头。
教育基地
2000年,在她的策划与主持下,《龙江剧发展工程方案》赢得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龙江剧的“三大举措”——创办龙江剧艺术教育基地,成立龙江剧发展联合体、筹办龙江剧小雪花艺术团——被摆到黑龙江省落实“三个代表”,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重要位置。把龙江剧打造成品牌,作为发展龙江地方艺术的龙头,已经成为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与艺术家们的共识。白淑贤扛起了唱响龙江剧,打造名品牌,拓展龙江先进文化崭新天地的大旗。
还是“市场化运作”,剧院没花分文,白淑贤以自己的无形资产作为条件,通过联合办学,于2000年创办了龙江剧艺术教育基地。黑龙江外事旅游学院斥巨资建起了宽敞明亮的集体排练、教学、办公、食宿为一体的5000平方米基地艺术楼。两期招收的百余名学生,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学生中已有多人随龙江剧进北京、赴上海等地,参加大型演出活动。基地学生成了龙江剧承办的全省春节文艺晚会及大型文艺活动的亮丽风景。这几天,正热热闹闹搞的全省少儿“小梅花奖”评选活动,基地学生得了两个金奖,两个银奖,三个配角奖,着实风光了一把。
社会楷模
每逢白淑贤来基地,孩子们都亲热地呼其为“白奶奶”。在孩子们心目中,白奶奶是楷模,从艺的楷模,做人的楷模。孩子们够幸运的,有这么一位德艺双馨的“白奶奶”做师长,起点这么高,还愁发展吗?
龙江剧发展联合体第一批吸收了5个龙江剧分院。白淑贤任联合体理事会的主席。至此,多年“天下一团”一花独放的龙江剧结束了孤军奋战的局面,龙江剧步入了普及发展的快车道。
年逾半百的白淑贤似乎越活越年轻了,脸上老是挂着笑容。看得出,她心情不错。是的,为龙江剧辛辛追求,苦苦磨砺大半生,而今,她一手策划的龙江剧的发展蓝图正在一步一步付诸实施。龙江剧尽管充满艰辛,但毕竟希望在前,光明在前。?
白淑贤还得继续往前走,她的脚步似乎迈得更大、更稳、更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