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3>清明>与清明有关的文学作品

塑造中国特色的“清明文化”

时间:2013年03月29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传宝
0

  清明时节雨纷纷,祭奠英烈正当行。 

  今年清明,全国各地陆续传来了一些公祭英烈的声音。江西宜春,举行了公祭“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仪式。南京,举行了公祭抗日外交九烈士的活动。但在零零星星的地方公祭英烈的活动中,总觉得有些许遗憾,那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思慎远的日子里,缺少一个统一的神圣的国家公祭英烈的仪式。 

  这几年,不断有有识之士呼吁国家公祭英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罗援少将提案呼吁,清明前一天设民族“英烈日”。在“英烈日”重要纪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有一个公祭英烈的国家仪式。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每年都会隆重纪念英雄、英烈和死难同胞。在特殊纪念日里,国家元首会发表讲话,全国鸣警报、默哀,国民则以献花、祭奠的形式表达哀思和敬意。那种肃穆感,令人印象深刻。以这样的方式来凝聚国家认同感,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大地震后,在社会舆论呼吁对死难者进行公祭的时候,中国政府顺应民意,举国哀悼大地震中的死难同胞。这样一种神圣的仪式,提升了国人万众一心抗击灾难的意志。有媒体做过调查得出结论,公祭革命先烈的支持率非常高。这种符合主流价值的社会公意,其实就是我们国家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有必要以一种隆重的仪式感,强化英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历史感和神圣感,对一个国家的未来来说,是危险的。现在,解构崇高、戏说经典、游戏英模的事时有发生,这种劣质文化消解了神圣,这对那些曾为共和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来说不仅是不尊重,对核心价值观来说也是一种冲击和伤害。 

  今天,在我们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防意识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开发和利用公祭革命先烈的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我国应有一个盛大的公祭革命烈士的盛典,并让这个盛典成为一种神圣而高尚的国家礼仪。这样的国家礼仪,应以宏大的场面、严肃的态度、神圣的情感来感染、熏陶国人,并借此凝聚民心,升华国家认同感,锻造民族情结。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国家礼仪,来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敬仰和追思,强化“捐躯赴国难”的慷慨与神圣。而这种礼仪本身,也会丰富和深化我们一直强调的“清明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这充分说明,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充分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塑造有中国特色的“清明文化”,用公祭英烈的国家仪式来发扬和光大清明文化,势在必行,这样的仪式感,要比一些空洞的教育有效的多。 

  就像我们需要一个盛大的阅兵式来彰显国威、提振国民的自豪感一样,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公祭革命烈士的神圣的国家礼仪来丰富我们的国民情感,寄托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和哀思。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