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扫墓习俗始于汉唐时期 古时候仅仅是节气
  • 古人如何过清明? 蹴鞠、放风筝、玩斗鸡
  • 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再现宋代特色巡游
  • 莫让清明节迷失在“涨”声里
4月2日上午,北京内,伴随一曲《葬花吟》,黛玉葬花的经典场景在桃花树下重现。
寒食与清明
寒食节最初起源于火崇拜中的“禁火”、“改火”习俗,主要有两点:一是古代晋人受天文地理“分野”说的影响,对参星(晋地的守护之星、命运之星)比较崇拜;二是强化了介子推被焚死绵山的传说。[详细>>]
话说清明
清明.jpg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详细>>]
清明节传说
插柳.jpg
清明风俗
未标题-2.jpg
清明节习俗——蚕花会
植树.jpg
清明节习俗——植树
dfa.jpg
清明节习俗——斗鸡
放风筝.jpg
清明节习俗——放风筝
柳.jpg
清明节习俗——清明插柳
法规.jpg
清明节习俗——清明踏青
荡秋千.jpg
清明节习俗——荡秋千
踢蹴鞠.jpg
清明节习俗——蹴鞠
清明1.jpg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扫墓
寒食.jpg
清明节习俗——吃“寒食”
清明谚语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qm2013040302.jpg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暖,寒露寒。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qm2013040303.jpg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与清明有关的文学作品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题一公禅室》
□李郢
山头兰若石楠春,
山下清明烟火新。
此日何穷礼禅客,
归心谁是恋禅人。
《使东川·清明日》
□元稹
常年寒食好风轻,
触处相随取次行。
今日清明汉江上,
一身骑马县官迎。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
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
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
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
对酒落花前。
《长安清明言怀》
□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
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
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
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
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丰子恺《清明》
这清明的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一直从古下到今。 我想这不是雨,大抵是苍天的眼泪吧!天泪与人泪汇合在一起,顺着行人的面颊缓缓流淌,令人肝肠寸断! ——杜剑《清明雨》
车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像细细的铃声,轻轻地敲打着车玻璃窗。汽车驶离了市区,远远的田野里,是草,是菜,都是那样绿绿的,温馨着我的心,河边的杨柳,像新烫过的小女孩的玉米须的发型,那样蓬蓬勃勃的绿着、舒展着。 ——桂志红《清明物语》
也许是清明的来临,才让人感到思念的沉重,或许是失去心中的至爱,才让人怀念起住在天堂里的亲人。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都会下一些打不湿衣服的细雨,我想这一定是上天在悲鸣,为那些在黄土之下不知睡了多少年的故人,流下的缠绵泪滴。 ——张礼《清明时节》
清明节礼仪与禁忌
清明节饮食
清明节图集
清明插柳戴柳2.jpg
插柳戴柳
清明拔河6.jpg
清明拔河
清明植树.jpg
清明植树
清明节气.jpg
清明节气
清明踏青3.jpg
清明踏青
清明扫墓.jpg
清明扫墓
清明诗作.jpg
清明诗作
清明画作.jpg
清明画作
放风筝.jpg
放风筝
荡秋千.jpg
荡秋千
清明画作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宽24.8厘米,长52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卷222.jpg
游春图卷
此图在辽阔、平远的山川景色中点缀着人马和舟船,描绘了一派明媚的春天气息和士人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展子虔时代和他本人的山水画风与成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此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