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那么,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中秋节又是怎么来的呢?民俗专家说,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我国的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也称“仲秋”。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二说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三说中秋节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