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梁思成

山西大同县善化寺 山西应县木塔

时间:2012年02月16日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
0

山西大同县善化寺

  简介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到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闪 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故而此殿称为三圣殿。 

  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山门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称正门,门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塑像。 

  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规模

  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到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历史

  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 

  建筑特色

  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普贤阁,它是一处重檐九脊顶方形楼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山西应县木塔

  建筑概况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 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傩、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设计成就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文化积淀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佛牙舍利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前486年(对佛灭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佛入灭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而各方争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研读过佛经的人都知道,有关佛牙的记载出自《大般涅 盘经》。而《大般涅盘经》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东晋法献所译《大般涅盘经》(三卷);第二个版本共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为北凉天竺三藏昙识译《大般涅盘经》(四十卷),第二个译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第三个译本为东晋平阳沙门法献译《佛说大般泥盘经》(六卷);第三个版本为《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 

  上述三个版本都称为《大般涅盘经》,都是记载释迦牟尼如何涅盘的经典,前二个版本并未提及佛灭度后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个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的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

  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摘录

  大同古雁门地,北魏时号平城,自道武帝宅都于此,迄孝文帝南迁洛阳,凡九十余载,为南北朝佛教艺术中心之一。隋唐间稍中落。石晋天福初,地入契丹,遂为辽金二代陪都,称西京者前后二百余年,梵刹名蓝,遗留至今,有华严善化二寺,驶名遐迩。社中久拟调查,以事冗未果。本岁秋九月四日,决计西行,余二人外,同行有社员林徽音,与绘图生莫宗江,及仆役一人。是日下午四时,自两直门车站,乘平绥通车离平。傍晚过南口,地势渐高,车沿旧驿道,驶重山叠嶂中,经居庸关,青龙桥,午夜抵张家口。翌晨,天微雨,所经皆平冈连属,旷寂荒寥,宛然高原气象。少顷过玉河桥,睹浊流潺潺,知日前降雨,颇以测绘不便为虑。八时至大同车站,雨渐密。下车访车务处李景熙王沛然二先生,求代觅旅舍,荷厚意留居宅中。卸装后,为预备工作计,急雇车入城,赴华严善化二寺,作初度之考察。

  大同内城方形,明洪武五年,徐达所筑,景泰天顺间,复增南北二城,为明代北边之重镇。余辈自车站入外北门,左右皆营房操地,极目所及,民居绝少。入内北门,始有商廛。街两侧旧式商店前有雨搭,下承以柱,略如短廊。屋上烟囱,覆铁制之顶,若小亭,方圆不一,颇别致。时雨益剧,道泞泥不便于行,至四牌楼,为城内交通中点。折西为清远街,经钟楼,再西南,至华严寺。

  华严寺在内城西南隅。东向,自辽金来号为巨刹。至明始析为上下二寺。一行初至上寺,经山门前殿,登高台,至大雄宝殿。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自来外籍所载像片,仅收一部,未传真象,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殿之结构,依斗栱观之,尚保存金源旧状,仅内部彩画天花,与中央佛像五躯,为后代所制。巡视一岗,即赴下寺。

  寺在上寺东南,其前部自天王殿以东,现充实验小学。自殿后经内院,登石级,为薄伽教藏殿。殿系辽华严寺之经藏,面阔五间,单檐歇山极稳健洗链之至。其内外檐斗梁柱之比例,权衡甚美,犹存唐建筑遗风,殿内又有庋藏经典之壁藏,与天宫楼阁,系海内孤品,为治营造法式小木作最重要之证物。殿东北有海会殿五间,亦系辽构。外观无繁褥装饰,简洁异常,令人如对高僧逸士,超然尘表,惜寺僧外出,不能入观,约次日再往。

  出下寺东行,赴善化寺,时已亭午,余等自晨至此未进食,饥肠辘辘不可耐,延颈四顾,觅餐馆不得,久之,获小店,入购饼饵数事,相与踞车上大嚼,事后思之,良堪发噱。善化寺在内城南门内,稍西,俗称南寺。山门北,有东西配殿及三圣殿,其后大雄宝殿七间,雄峙台上。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惜柱架北倾,非急与修冶,恐颓毁期不远矣。左右朵殿各三间,与大殿俱南向。其东侧稍前,旧有楼,数载前不戒于火,惟西楼——普贤阁——尚存。纵观此寺建筑,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非始料所及,惟寺自民国来,曾一度充女校,嗣虽迁出,荒败不堪寓目,现唯顽童奔逐诸殿中,援柱攀梁,探鸽巢,获卵为乐;及附近驻军,假为操地,叱咤喑哑其问耳。住持妙道,川人,展此廿余载,已垂垂老矣。絮絮话寺兴废,为之培然者久之。

  此行原拟先赴云冈石窟,调查北魏石刻中所表现之建筑式样,然后返大同,正式测绘诸寺,讵天雨道泞云冈之行,只能暂缓。乃变更工作顺序,下午调查华严寺大殿,思成摄影。徽音与敦桢莫宗江三人,共量殿之平面尺寸,并抄录碑文,纪载结构上特异诸点。翌晨雨霁,仍赴华严寺摄影,并量薄伽教藏殿与海会殿平面;午后赴云冈,往返尽三日,至九日午,返抵大同。下午至善化寺工作。是夜送徽音归北平。

  次日雇匠赴善化寺搭架,自山门起,依次量各殿架构斗栱,次及华严寺诸殿,最后以经纬仪测寺之全体平面,及各殿之高度,自晨至暮,凡七日,大体告竣。又以城内钟楼与东门南西门三城楼,均明代所建。由思成前往摄影。十七日赴应县,调查辽佛宫寺塔。教桢自应先期回平。廿四日思成与莫宗江由应返大同,加摄诸寺像片,及量壁藏尺寸者一日。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