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梁思成

西安在发展中寻求保护古迹遗址的方法

时间:2006年01月04日 来源:北京周报 作者:
0

  作为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西安也面临着“现代城市发展与古迹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   

  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古城西安以规模壮观的地下兵马俑军阵和“丝绸之路”的出发地闻名天下,它还拥有11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先民部落遗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3个王朝1100多年的建都经历。这座城市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考古遗址存留多处。如今,西安发展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科技和教研力量强大。十几年来,西安GDP以每年13%的速度大幅增长,去年超过13.5%,“这加重了西安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西安市长孙清云说。对于这座千年古都来说,尚需回答一个国际性难题: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与景观当中如何对古迹遗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韩骥表示,西安人正在把中国的哲学思想、文物保护的理念和经验纳入到文物保护的国际规则之中。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一些专家认为西安在这方面给出的答卷不错。在他们看来,在10月份召开的第15届大会上通过的《西安宣言》能够在西安发表,恐怕是因为它在古迹遗址保护上有3个成功的范例:一是大雁塔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二是“环城墙工程”;三是唐朝(618-907)大明宫遗址的保护。

  保护大雁塔及其周边环境

  “过去的《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都是对古迹遗址本身的保护,

  而《西安宣言》指出‘不仅要保护古迹遗址,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韩骥告诉记者,“以大雁塔南北广场为周边环境保护场所的改造工程做得很成功,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保护了文物周边环境,并改善了城市面貌。”。

  大雁塔是位于西安南郊慈恩寺内一座64米高的7层楼阁式砖塔,已有1300多岁,被公认为西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传说它是唐代(618-907)佛教高僧玄奘法师西域取经途中被困沙漠,后得一只大雁引领找到水源得以还生,为报大雁之恩而建造。

  大雁塔占地面积不过10余平方米,而其周边改造工程范围却涉及了66.7万平方米,包括北、南广场。改造工程2003年3月开工,特聘了国际规划设计界一流的设计院进行概念设计,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2003年12月竣工的北广场东西宽480米、南北长350米,南北高差9米,由南向北逐步拾级形成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彻底改变大雁塔周边原来形象孤立、景致混乱、建筑风格错列、人车混流的状况。

  修缮古城墙

  古城墙一直是西安作为“13朝古都”的象征之一。它是1370年开始在唐代皇城的城墙基础上增修加长的,基本形状是长方形,包括护城河、吊桥、箭楼、正楼、角楼、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而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据精确测量,它的全长13.912公里,高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5米。

  围绕古城墙的去留,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爆发过全国性的激烈争论。“去墙派”的理由是,古城墙是帝王统治的遗迹与象征,它也不利于新城市的发展。西安决策层顶住了压力,使城墙保存了下来。1961年,国务院把西安城墙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3年起,西安开始对城墙与城楼进行大规模整体维修与保护。

  西安城墙能够保存至今,还得益于完整的排水系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排水设施渐渐损坏,导致了墙体内部积水。同时,古城墙的一些垛口处风化日益严重,许多砖块被风雨磨掉了棱角,凹凸不平,用手轻轻触碰,就会往下掉渣,部分墙体向外鼓出。阴雨连绵致使部分城墙出现落土、松动、悬空甚至塌方现象。还有一些地方严重沉降……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制定出城墙抢修方案,相应的工程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意大利等国的专家也被邀参与其中。

  去年9月,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对城墙内外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致力于“墙、林、河、路、巷”五位一体的生态化建设。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后,西安又一次对古城墙进行的大规模修缮。

  多年来,西安城墙周围的违章建筑较多,严重破坏了其周边环境。对此,西安市在200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古城墙内侧20米以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予拆除,沿墙恢复为道路或者建设为绿地”。相关的改造工程将城墙内侧的所有景观串连起来,并保护了古城墙周边的文物、老街区、古民居,让古城墙与周边环境的空间达到协调,使之不再孤独地矗立在城市当中。

  去年12月26日,古城墙连接贯通仪式在西安火车站前举行,它标志着西安终于重新拥有了真正环绕古城一周的完整城墙,这一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开工整1年的工程使得自1936年铁路通车时形成的537.7米长的城墙缺口在经过了近70年之后被弥补--当时的西安人把火车看成是文明的象征,为了文明,城墙给火车站腾了地方,西安的老火车站就嵌在尚德门西边一点的城墙里。

  “真的很幸运,现在西安的古城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韩骥感慨道,“西安市的城市规划1953年报批中央政府,在一年以后批下来的时候,北京的老城墙已经基本上拆完了,后来他们(北京)很后悔。”

  保护大明宫遗址

  对于文物工作者而言,西安道北是块“宝地”,因为唐朝的皇宫--大明宫遗址就在其中心地带。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大明宫建筑规模宏大甚至超过北京的故宫。含元殿是其第一座主殿,面积达7万平方米,基址比北京皇宫紫金城的太和殿还要大,它整个构造如一只巨鸟,大殿两侧的阁式建筑,则是巨鸟舒展的两翼,殿堂之下,两侧有近百米长的大道,参拜皇帝者从这里拾级而上。按照唐朝制度,每年元旦,皇帝都要在此举行大典,外国和周边民族政权都派使节前来朝觐,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场所。只可惜,公元886年它便遭毁,只存在于世220余年。经有关专家勘查,今天在它遗址所在地的地底下还有丰富的古代遗物。

  由于历史原因,大明宫遗址内人口密集、街区拥挤、建筑破烂、环境脏乱。昔日辉煌的“道北”如今在许多西安人眼里是“低洼棚户区”、“移民居住地”、“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不久前西安道北地区改造规划方案开始向市民公示,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往日令人头疼的印象只能在老照片里才能见到。

  1995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三方签署协议,决定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信托基金会提供的235万美元,以有效保护含元殿遗址。西安市政府提供了760万元人民币配套资金。前不久,历时10年的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已经竣工。这一工程并非重新建造含元殿,注重的是环境治理和地下文物发现与保护。

  大明宫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项目占地23.9公顷,拆迁涉及3013户居民和单位,总共1.2万人,是西安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拆迁。2003年10月,有关方面修改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更强调“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一原则在大明宫保护工程中体现得比较好,仅仅3个月的时间便完成拆迁总目标的96%。

  “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为破解这一难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堪称文物保护和百姓利益双赢的典范。”韩骥表示,如何在大遗址的保护过程中,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民居的动迁,既凸显了遗址风骨和古代地貌,又要考虑城市的总体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真正让居民得到实惠,感受到文物保护带来的不是脏乱和保守,而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规划未来50年

  “西安争取在50年内逐步将行政、商业、贸易中心迁出古城。”西安市副市长乔征介绍说,地下轨道建设计划已经向国务院申请报批,以解决西安因保留古城墙等原因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去年初,西安市政府决定率先将行政中心从古城墙内外迁,进而带动相关城市功能转移以疏解古城区的密度和建设压力。在古都风貌核心区,坚决停止新建项目审批规划,只拆不建。类似“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的政策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高度评价。

  孙清云市长多次表示,“西安更重要的是保护,经济发展要服从于保护,失去了历史古都风貌就失去了西安的价值。”而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1%以上的西安市民认为,当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以保护为首。

  西安专门制订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补充,市政府专列的文物保护经费大幅增加。国家文物局也为其大遗址环境整治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

  韩骥等专家主张实行“新旧分治”,要让西安尽量保持古城的历史风貌,把后来新建的拉出去,在本世纪上半叶保护和控制旧城,在南郊和北郊建设新城,让新旧城市分离,不混杂,形成两者相依而存的良好形态。“从世界几大古都的经验看,‘新旧分治’模式有利于古城保护,有利于新城开发,‘新的新到位,旧的旧到家’。”

  目前,西安城市建设、规划部门还就城市雕塑、建筑色调等出台了一系列详细规划,计划用50年左右的时间,精雕细刻,逐步恢复古都的城市肌理。

  西安不仅地上历史遗存丰富,地下更是蔚为壮观。最值得称道的是占地108平方公里、从西安城西南绵延至东北部的4个朝代的“四大遗址”。尽管这些代表中国历史上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获得了高度的价值认同,可由于大量文物深埋地下,作为旅游“景点”的可视性并不强,但西安把它们与地上古迹遗址一视同仁。比如,西安北二环路、绕城高速等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不惜增加成本绕开地下遗址区,同时结合地面生态建设。在未来50年里,地下遗址保护区域面积被划定为170平方公里以上。(唐元恺)

  资料

  《西安宣言》

  今年10月份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通过了《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官方权威咨询机构,由全球古迹遗址保护专家组成。

  此前,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威尼斯宪章》、《巴黎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等重要文件,多年来发挥了重大作用。《西安宣言》为保护古迹遗址提供世界通行的原则,它被期待能够为文化遗产环境的评估、管理和保护提供方法、建议和操作指南。

  《西安宣言》分为5部分13条。它明确了“周边环境”的概念,并承认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重要性和独特性的影响与贡献,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将遗址周边环境列入到了保护范围之内,“不仅要保护古迹遗址本身,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西安宣言》主张,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同时这些方法手段还需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要树立与当地、跨学科领域和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增强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的意识。

  《西安宣言》强调,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应对由于生活方式、农业、发展、旅游或大规模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城市、景观和遗产路线急剧或累积的改变;有必要承认、保护和延续遗产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有意义的存在,以减少上述进程对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意义、价值、整体性和多样性所构成的威胁。

  《西安宣言》还提出,涉及古迹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原则,应规定在其周围设立保护区或缓冲区,以反映和保护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对任何新的施工建设都应当进行遗产影响评估。

  《西安宣言》指出,古迹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的速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得到监控和管理,但管理不一定需要防止或阻挠其发生变化;监控应当对识别、衡量、阻止和补救古迹遗址的腐蚀、重要性消失或平庸化所采取的途径和行动加以明确,并就古迹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展陈活动提出改进措施;监控的指标应包括硬性指标,如对视野、轮廓线和公共空间的侵犯,空气污染、噪音等,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的指标。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