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梁思成

如何让老宅“活”起来 苏州古城在纠结中前行

时间:2011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克祥
0

  历经2500多年的积累与变迁,苏州古城内的老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如何让数量众多的老宅“活”起来?是一个让苏州很纠结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4日晚,在当地电视时政访谈节目《对话苏州——传承历史文化 留住“苏州味道”》中,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走进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古城居民、文化精英、非遗大师等零距离“对话”,直面苏州老宅在修缮、动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热点难点。

  老宅难留人

  散落在苏州大街小巷中的一座座老宅,传承着千年古城的基因,蕴含着解读历史的密码,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但苏州市平江区区长蔡丽新对此感到“喜忧参半”。她坦言,老宅的家底很丰厚,但设施确实差,与苏州的整体发展水平脱节了。 

  “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居住在春晖堂杨宅内的杨长益先生是杨家第五代后人,他说,自己家里常备十七八个水桶。前不久的梅雨时节,一场大雨让这栋文保建筑的一处屋面突然坍塌,让杨长益“吓了一大跳”。

  杨宅权属复杂,仅私房部分就涉及6个产权人,而且大都已离开苏州。要彻底维修老宅,费用起码在百万元以上,这让杨长益烦恼不已。沦为“蜗居”是老宅的现实窘境。

  5日清晨,记者徜徉在平江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一条小巷,试探着用“苏州话”问路时,却屡屡收获“普通话”的回复。显然,很多老宅被出租给了“外地人”。

  记者走访多个控保建筑及古宅后得知,将房屋转租已经构成了不少本地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宅盼新生

  位于王洗马巷7号的万宅,是苏州早期探索古宅保护与更新的工程之一,但是一、二、三期工程历时9年,至今还没到头。参与这一工程的王颖女士大叹苦经说,百姓百心,确定好的事情,只要有一户反对,事情就做不下去。

  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尹占群表示,产权人对老宅进行修缮,政府、社会要一起支持。他说,按照苏州的政策,产权人可以申请贷款,由政府承担利息;政府还可以奖励20%的修缮资金。听到这样的“利好”,杨长益坦言“杯水车薪”。

  爱与哀愁,或许能概括当下苏州对老宅的复杂心情。

  目前苏州列入控保建筑的老宅有200多个,徐国强透露,今年下半年,苏州将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出老宅保护利用工程的试点,让这些老宅“活起来”。

  苏州古城保护专家徐刚毅认为,苏州现在面临老宅的很多难题与困惑,但只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苏州古城会更吸引人,苏州的发展也会更有后劲。

  老宅成宝贝

  玉涵堂,苏州老宅保护和利用的范例。2002年6月苏州启动修复山塘街时,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玉涵堂60%的建筑坍塌,仅陈年垃圾就清出了一千多吨。现在,玉涵堂内的“山塘人文风情馆”,以其浓缩老街市井风情,凝聚苏州历史人文,成为展示吴文化的一个窗口。

  5日早上,记者在山塘街看到一拨拨游客进入玉涵堂、安泰救火会、江南船文化博览馆等老宅修复后的景点游览。

  但记者获悉,山塘街景区一年的旅游收入才800万元左右,去掉人员开销后,如何进行老宅养护?

  原来,“金矿”在景点收入之外,修复后的老街、老宅带来了充足的人气,每年的游客数量达100万。据统计,山塘古街上的100多家商户,2010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个亿。

  老宅,真的成了活的“聚宝盆”!

  徐国强指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灰白色调都是“苏州味道”的体现,老宅是苏州宝贵的文化遗产,要让老宅“活”起来,要充分发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开发利用。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