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决赛深圳举办
融合传统文化,魔术更有深度有韵味
由中国文联、中国杂协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决赛暨深圳欢乐谷第十九届国际魔术节10月1日至4日在“中国魔术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深圳欢乐谷举行,集中展示了魔术创新创作优秀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24个魔术节目进入决赛角逐“金菊”。最终来自辽宁的《九儿》、北京的《流光掠影》、江苏的《纸飞机》、天津的《鱼韵流芳》、广东的《扇之梦》、江苏的《羽》、重庆的《幻影飞鸽》7个节目摘得桂冠。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以及边发吉、王仁刚、程扬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出席相关活动。
中国杂技金菊奖是中国杂技界的最高奖项,分杂技、魔术、滑稽三个子项,全国魔术比赛代表着中国魔术赛事的最高水平。本届参赛节目将魔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跨界融合,技巧独特,大胆创新,美轮美奂且有深度有韵味,成为比赛的一大亮点,也展示出中国魔术近年来的提高与发展。主办方表示,本届魔术比赛力求为魔术创新创作起到示范作用,中国魔术在炫技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舞台的艺术感与意境的挖掘和创造。戴武琦、徐凤美、王立民、李宁、王志伟等评委也对参赛节目在道具创新、手法创新基础上注重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节目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等方面给予肯定。
《九儿》在比赛中拔得头筹,该节目取材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与传统戏法罗圈献彩创新融合改编而成。舞台上红高粱摇曳,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农家小院里,九儿酿出一坛又一坛红高粱酒,音乐、舞蹈、服装、情节编排等与魔术技巧浑然天成,地域文化特色浓郁,成功塑造了魔术中的自由、洒脱的“九儿”形象。表演者李诺亚方舟是健美操专业研二的在读学生,9年前因为一次舞蹈比赛需要才艺与魔术结合而开始接触魔术。《九儿》排演近两年时间,道具大胆创新,将两个罗圈变为一张板一个罗圈,桌子改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样式,并不再以桌布遮盖,技巧娴熟,尤其是表达丰收喜悦时九儿边舞边坐在桌上“脚出坛子”,令人眼前一亮。李诺亚方舟告诉记者,“在魔术创作过程中,从研究到实施,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失败才有如今的效果,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喜欢魔术,爱魔术,要和它做一辈子的朋友!”
《鱼韵流芳》则将传统戏曲与变鱼巧妙结合,伴随戏曲锣鼓点,“杜丽娘”与两个小厮园中嬉戏,徒手变出条条活蹦乱跳的金鱼。表演者刘芳说,为排演节目专门请京剧名家编排指导,“手眼身法步”一点点琢磨,接连两个月每天排到凌晨两点多,“比起魔术技巧,更难的是体会京剧的韵味,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日积月累,下苦功夫”。空手出金鱼也经过反复研究,突破过去用绳子长竿“钓”鱼的技巧手法,并在结尾加入金鱼变活人“年画娃娃”,增加了难度。此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展现草原风情与蒙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晋商儿女情》呈现动人爱情故事与喜庆的拜堂场景;《扇之梦》以中国山水画为背景,变幻出各式各样的中国风扇子;《大话西游》将西游故事搬上魔术舞台……节目不再只是令人觉得新奇魔幻,更注重技术与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的结合,富有文化底蕴,余味悠远。
在比赛期间举办的中国魔术创新创作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傅琰东、罗飞雄、谭永铨、徐凤美等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魔术师代表纷纷发言,进行深入交流。傅琰东表示,魔术师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他的经典作品《闪电换人》使用保鲜膜为道具,一改逃脱节目中的绳索、铁链等,灵感即来源于在家做饭时用保鲜膜保鲜。此外,音乐、相声等都可以为魔术带来启发并增色。香港魔术师谭永铨表示,魔术创作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并且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这样才能确定何为“新”、何为“旧”,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也非常重要,青年人妙想天开、创意无限,应为他们建构展示平台,推动魔术创作与创新。
比赛期间还举办了开、闭幕式演出,魔术艺术文化展,魔术沙龙交流,魔术剧目展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