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上海金山区举办佩花晚会,颁授219名“小梅花”称号
线上线下同展示,欢迎更多“小梅花”
“是背课文难,还是背戏词难?”记者问道。“背戏词不难,因为戏词有韵律,声带有记忆,戏词的韵律可以帮助形成声带记忆。”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佩花晚会近日在上海举办,11岁的朱文漪展示了昆剧《扈家庄》选段后,骄傲地回答记者。
此次晚会由中国剧协、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和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文旅局承办。晚会现场,21名小朋友代表全国200多名获得“小梅花”称号的小朋友接受佩花,并演出了京剧《卖水》、晋剧《小宴》、越剧《蝴蝶梦》、蒲剧《阴阳河》、昆剧《梵王宫》、沪剧《大雷雨》等选段。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金山小学的小朋友演出了锡剧《千古绝唱》《江姐·绣红旗》。
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共有43个组织单位报送的318名小朋友进行角逐,涉及剧种37个,219名小朋友获得“小梅花”称号。此外,报送的102个集体节目中,有64个集体节目获得“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一开始感觉很难,就不停地练,学会了就不难了。”8岁的林笑羽完成了越剧《白蛇传》选段《盗草》中乌龙绞柱、下腰等高难度技巧,她说,学这出戏就是因为喜欢它的动作。“她小时候,有一个民营剧团来演出,奶奶带她去看,她就喜欢上了越剧,我发现她经常看戏曲节目,还用我的纱巾裙子扮成戏中人物的样子,就给她找了越剧老师。”母亲说,林笑羽5岁开始学习越剧,从前胆小怕生,现在除了《盗草》,还能登台演出《劈棺》等选段。
13岁的陈天桥来自山西,他演出了昆剧《九龙杯》选段,指导教师王佳介绍,要学好山西的地方戏上党梆子,京昆是打底的必修课,这是一出武丑应工戏,其中的四击头亮相、旋子转身亮相、虎跳蛮子亮相等技巧,戏校初一年级还没有开设,为了这出戏,陈天桥先学了一步。“今天表现不错,比平时要好,见到观众提起了劲儿,身上紧凑多了。”王佳这样鼓励陈天桥。武丑行当的小演员在“小梅花”舞台上并不常见,陈天桥说:“我喜欢,因为能动,我喜欢动,喜欢我演的杨香武这个人物。”
7岁的徐紫恬演出了沪剧《女看灯》选段,指导教师、上海沪剧院演员徐蓉介绍,这是沪剧的骨子老戏,其中有一绝,叫赋子板:“它有点像绕口令,但是难多了,有300多句词,其中还有很多腔,对节奏、音准、口齿的要求很高。一边唱还要一边运用朝天蹬、三起三落等技巧,对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平时,徐蓉鼓励徐紫恬在学校给小朋友唱沪剧,她说,孩子们有的很喜欢,有的听不懂,“沪剧需要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孩子是最能吸引孩子的,他们在看同龄人的时候比看成年人演出更容易被吸引,我们想让更多小朋友知道沪剧”。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下,去年和今年的“小梅花”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薛金岭介绍:“以往都是由报送单位组织小朋友登台演出并录制报送视频,由灯光、音响、乐队一同完成,这次我们收到的报送视频有很多是在家里用手机录制的,他们没有场地、没有伴奏,参与的积极性依然很高,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和投入,为了鼓励他们,今年授予了200多名小朋友‘小梅花’称号,往年的数量大约在150名左右。”
受疫情影响,去年的“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各环节均在线上完成,今年则不设现场竞演,在充分考虑青少年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举办佩花晚会,让部分小朋友能够身临现场感受戏曲艺术的氛围。应对疫情也带来了探索和思考,主办方表示,随着戏曲艺术在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心中扎根,今后将扩大活动容量,让小朋友在线上线下都能参与、展示并获得鼓励,欢迎更多小朋友成为“小梅花”,欢迎更多地方戏、小剧种的小传承人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