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脚踏实地 扬帆奋进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脚踏实地 扬帆奋进

构建“十四五”时期民间文艺发展新局面

  不久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遵循的原则,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中国民协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在“十四五”期间脚踏实地,扬帆奋进,积极推动构建民间文艺发展新局面。本版特组织四篇稿件,回顾与总结民间文艺事业和中国民协“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谋划与展望民间文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略与美好前景。

——编者

开启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新征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推动与组织群众文化工作的群团组织,中国民协有着推进国家文化建设的天然使命。“十四五”是中国迈向富强的重要时期,是中国民协大有可为的重要时期。作为人民文化建设的推进力量,中国民协在“十四五”期间,可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一、继续重视城乡基层社区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加强组织与管理,建立“民间文艺之乡联盟”,交流经验,协调“民间文艺之乡”服务体系。“民间文艺之乡”是中国民协近20年来持续推进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是基层社会文化资源提炼与文化倡导的重要方式。“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与建设,促进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建设,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如湖北孝感的“孝文化之乡”、江西鄱阳的“移民文化之乡”“渔俗文化之乡”、陕西汉阴的“中国家训文化之乡”等,都是地方精神文明传承与文化弘扬的重要基地。“十四五”期间,中国民协可组织“民间文艺之乡联盟”,定期开展“民间文艺之乡”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共同促进“民间文艺之乡”向更好状态提升,协调“民间文艺之乡”更多参与民协主办的其他活动,实现民协对地方文化整体的推动与服务功能。同时也需要对“民间文艺之乡”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实行退出机制。

  二、继续重视“我们的节日”文化品牌,扎实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地方传承,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中国民协为了有效推进“我们的节日”活动开展,成立了“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结合七大传统节日在各地开展了系列节日文化活动,包括节日论坛、节日讲堂、节日网络直播,节日现场仪式活动,出版节日专题论文集等。“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节日”活动应该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应该加强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重视七大传统节日重要传承地区的活动策划与举办,组织专家学者与民间文艺骨干人员深度参与,以节日推动地区文化建设,让文化活动促进地方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重视节日活动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是提高传统节日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即时传播节日现场活动,让人们跨空间围观欣赏异地的节日文化活动,而且可以利用节日信息资源的网上留存满足人们超时空反复观赏的需要,实现文化的持久传播。

  三、重视优秀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扶持与创新,推进地方民间文艺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特别作用。中国民协在“十四五”期间应该充分发掘发现优秀传统民间文艺样式、曲目,对其予以扶持,扩大其受众与社会影响力。同时对民间文艺的传统题材进行研究提炼,转化创新,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观念相协调,做到在口味上适应人民大众需要,在精神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建议中国民协结合“民间文艺之乡”的日常督查工作,组织专门的调研队伍与专业辅导人员,深入基层,发现文艺资源,扶持样本,树立典型,带动地区建设。

  四、收集、记录与整理民间文艺作品,推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丰富国家文化资料库。中国民协向来重视学术,重视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在民间文化的资料记录保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我们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这是在社会出现重大转型的时代,对农耕社会文明成果再次记录保存的重大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开展,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多投身这一伟大工作。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应该继续推进,并最终完成这一重大出版工程,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并向世界显示中国文化的深厚与力量。

  五、倡导民间文艺新题材新体裁,活跃民众精神生活,增强民间文艺的生活服务功能。新时代出现符合民众需求的民间文艺新题材新体裁新样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民间文艺工作者应该及时关注与评论这些民间文艺现象。我们要加强对民间文艺新题材新体裁的支持与倡导力度,搭建更大的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样的支持方式、给予更高的社会评价,比如将民间新故事演述、新民间文艺样式推进到更多校园、企业与公共网络空间,让民间文艺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传播机会。

尊重民众主体性是未来民间文学工作的前提

陈连山(北京大学教授)

  随着2020年年终岁尾逼近,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之相伴,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民间文学领域为例,“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以下简称“三套集成”)已经实现数字化,更加全面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首批成果已经出版;而活态的民间文学传承活动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民间文化生态区建设等形式得到整体保护与科学保护。如何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以适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尊重民众主体性在未来民间文学工作中的意义。

  民众主体性的缺失是一个长期问题。中国历来有移风易俗的传统,问题是这种移风易俗是知识分子主导的、单向的、强制改造民众的文化,无视民众主体性的——古代知识分子要用儒家思想改造民众,现代知识分子则要用西方文化改造民众,这里唯独看不见作为文化主体的广大民众的意志。

  “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假如我们的民间文学工作不尊重民众主体地位,如何能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尊重民众主体性,需要在传统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首先要摆脱狭隘的作家文学审美观。中国古代文人把自己的文学称作“阳春白雪”,把民间文学称作“下里巴人”,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审美观念。民众的生活方式是独特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学艺术,发展了自己的审美习惯。作为知识分子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所具有的文学传统主要基于作家文学,假如以作家文学的眼光去观察民间文学,必然充满误解。正确的立场应该是尊重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尊重人类不同群体的多元审美观。

  其次,深入田野,从民众的立场体验、观察民间文学传承人的表演,理解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理解民众的文学观念。

  民间文学作品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作家文学在知识分子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民众生活中存在的口头文学是群众社会交流的工具,出于不同目的有不同的口头文学,它们常常是现有民间文学体裁概念无法涵盖的。鄂西北山区群众经常“对战歌”(或称“翻田埂”)——不是一般的爱情对歌,也不是一般的比赛即兴演唱能力的对歌,而是赤裸裸的“对骂”:

  “说歌师唱歌你也莫讲比,你讲比来我讲比,一会儿比得不欢喜。十冬腊月卧陈塘,二八月卧两边。圆圈下上是天罗网,中间我又用火箭枪,你鳖娃儿子你去回头望,我钢叉搬到你脊梁上。”

  乍一看,这不是骂人吗?可是,对手并不生气,而是立刻以类似的方式加以回敬。为什么?这是当地的一种交流方式,双方是比较熟悉的朋友,彼此开得起玩笑,才能对战歌。他们约定了“骂人”的限度,然后用民歌的形式互相“攻击”。过去的民间文学搜集者认为这些民歌粗俗。其实,在当地社会,战歌是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可以密切双方关系,同时给观众提供娱乐——实实在在地为地方社会提供了正面的价值。

  知识分子出于主流社会的需要而否定地方社会民间文学的做法是违背现代伦理原则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制定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者是社区、集体和个人。他们有权利创造,并享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与遗产,并不为外界所干涉。民众有权利自己评定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违背人类基本权利。

  地方社会的文化观念与主流社会也存在差异,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文学分类观念。我们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根据统一的民间文学分类概念把各地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就容易抹杀地方社会的民间文学差异,不能充分准确地反映当地民众的文学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神话卷》的编辑出版原则最初计划各卷完全按照统一分类,以期符合一般出版规范。但是,后来就发现某些边远省份的多民族神话和中原内地省份以汉族为主体的神话差异太大,并不能完全加以统一。部分地牺牲统一的民间文学分类标准,更多地保存各地民众自己原有的文学分类标准,也是尊重民众主体性的需要。

  因此,只有充分尊重民众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为建设我们未来的新文学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期间民间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一直以来,中国民协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挥聚合全国民间文艺学术优势,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十三五”期间,中国民间文艺界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聚焦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各地区、各民族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系列节庆民俗活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综合考虑我国民间文艺发展趋势,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民间文艺发展要实现以下主要任务。

  一、民间文艺传承发展取得新成效。民间文艺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中做好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为抓手,推进“中国工艺振兴”计划,编纂出版《中国工艺集成》,持续关注传统村落保护,聚焦乡村振兴的民间文艺发展,将民间文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二、促进社会文明体系建设新发展。利用民间文艺涵养人民生活,利用民间文艺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民间文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通过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感。开拓弘扬“我们的节日”传承发展新渠道、新途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融入社会,提升民间文艺教育现代水平,多层次开展民间文艺惠民、利民活动,巩固、开拓民间文艺扶贫方式、方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民间文艺新发展。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作为。民间文艺是最普遍的情感表达形式,许多民间文艺形式在多民族、多地区共同创造、公共享有,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结果,成为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文化力量,因此,充分挖掘、发挥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作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激发民间文艺创作新活力。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系列奖项评审,引领民间文艺的发展方向,造就更多民间文艺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系列民间文艺培训活动,培养民间文艺“德艺双馨”的新型人才队伍。

  六、繁荣发展民间文艺事业,大力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民间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间文化建设,强化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建设力度和深度,鼓励民间文艺创作,深化民间文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开展民间文艺与社会经济发展无缝对接,引导、指导民间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满足人民民间文艺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七、挖掘、研究和利用民间文艺精神资源,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民间文艺包含丰富的爱国、爱家思想,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诚信善良的人生品格,以及家风、家训传统,这些优秀的民间文艺资源是培养人民道德、涵养人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和利用民间文艺精神资源,将其融入人民生活,发挥民间文艺资源的积极作用,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八、建立民间文艺遗产保护体系,提升民间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民间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民间文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民间文艺精品。推进民间文艺深度融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民间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九、完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理论体系建设。重视和扎实推进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研究,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为抓手,系统开展中国民间文艺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各门类的理论阐释,将民间文艺与时代生活结合,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出发,提炼、完善中国民间文艺特色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

  十、加强民间文艺的国际交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推进民间文艺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发挥民间文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特殊作用,创新推进民间文艺的国际传播,加强民间文化对外交流话语权。

构建中国话语的文化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邱运华(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宏大事业的基本遵循。

  文化理论的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事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理论就是文化领域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文化领域作出重要论述,他们把文化放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层面,阐述了包括文化在内的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制约、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对于人类掌握文化领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文化领域(例如宗教、哲学等等)具有自身独特特点、独特规律,指出它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需要专门研究,探索其发展运行规律,而他们本人则因为需要花费更大精力投入到现实斗争,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未能做更大精力投入。19世纪末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完成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对文化(特别是文艺)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对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列宁结合俄国政治斗争实际,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党性原则。20世纪的苏联,虽因战争和冷战原因干扰,但在文化理论话语建设方面也形成了苏联模式,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话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此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则提出文化霸权观念,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建立的文化批判理论,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们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和底层文化作了系统研究,提出文化的阶级范畴,直至哈贝马斯和布尔迪厄建立文化社会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20世纪西方晚近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特点的学说,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猛烈批判。但是,他们有一个显著的不足,这就是他们建构的各种文化理论和批判学说,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须知,近代欧洲文化理论话语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及经验的基础上。

  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努力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提出了“新文化”的观点:“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倡导以工农兵抗战为内容、以民族和民间文艺为形式的文艺观点,就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党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影响深远,是新中国文化理论话语建构和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逐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索政治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已然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服务劳动人民的方向、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辩证思维等,构成了文化理论中国话语的支柱。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里多次系统阐述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会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专家座谈会上、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在考察敦煌研究院、在政治局集体学习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时发表的讲话等,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概念,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命题,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举,列入“四个自信”,显示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2017年1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仅牢牢夯实了我党文化理论话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在具体实施的重大项目里,全方位纳入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具有长远重大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党的文化理论话语构建与国家文化建设实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自建党到新时代,经过不懈探索,我党在文化理论话语建设方面,一是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辩证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系统观念,为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大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石;二是紧密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任务,在文化思想、纲领、目标、政策、工程及实施办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财富;三是文化理论建设与文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格局;四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命题,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等,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处理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形成了文化理论话语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