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走进广西南宁、海南海口
笑与泪中感受信仰、情怀与担当
8月28日、29日,先后在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举办的两场宣讲活动上,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不时又有人悄悄地抹眼泪,不时还爆发阵阵掌声。广西凌云县文联主席罗云发在微信朋友圈里说了她听完宣讲活动的感受,“听摄影家解海龙讲纪实摄影,被感动。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张照片也许就能改变一群人的命运。能成事的人都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
这是中国文联今年举办的第四次宣讲活动,邀请了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中国摄协原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解海龙,分别以《从乡村来,到乡村去》《用60年的书写实践承传中国传统书法》《纪实摄影的社会实践——大眼睛背后的故事》为题,讲述了他们从艺过程中最真的感悟,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笑声中感悟艺术生命
孙晓云前一段时间随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到新疆克拉玛依,那里的书法爱好者知道她要来,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特别希望和她交流,可是一想克拉玛依这么偏远,又会觉得这个消息不是真的。等孙晓云真的出现在克拉玛依时,他们激动得不得了,都拿出自己作品请她点评、并与她合影。孙晓云说:“他们渴望书法,这是对我无形的肯定和支持,不能对不起他们,就冲这一点也要把自己书法写好。”
孙晓云从小爱好书法,3岁开始习书。小时候,出麻疹发高烧晕过去,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告诉奶奶:“我要写字。”于是奶奶就给她拿来小靠垫、笔墨和玻璃板。这番话让大家仿佛看到这位从事书法60年的女书法家小时候倔强执着的样子,不禁莞尔。
解海龙以调侃的语气说起自己学摄影之初以名利为目的以得奖为追求,陶醉于自己“获奖专业户”的称号时,观众被他讲相声般的口才逗乐了。但他话锋一转,说起了老师刘加瑞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人喜不如让人思”,他就把所有的奖杯奖状收了起来。刘加瑞的另一句话“用广泛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让他思考他未来应该拍什么。
“我们服务的对象不是模糊、抽象的群体,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我们的艺术家就要去寻找你所服务的那一个群体。”翁仁康说,“曲艺人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对我来说,服务的对象就在乡村,我会沉下心为大家表演好节目。”翁仁康说:“如果把一幅书法作品给一位农村老太太,她未必能欣赏。但我们的曲艺节目,他们都是可以接受的。我们曲艺人就要走到他们中间去。”至今,翁仁康也还保持着每年下乡演出一百场的常规演出频率。
泪水中叩问艺术价值
翁仁康是杭州萧山人,家在钱塘江南岸。他20多岁时的一天,母亲对他说:“阿康,我今年已经60岁了,钱塘江北岸的杭州,我还没有去过,你能不能带我去看看。”翁仁康说:“妈妈,我今年很忙,过完年,我就带你去。”过了年,他妈妈一直记着他说过的话。这一次,翁仁康仍然在忙着自己的曲艺事业,又把承诺推到了下半年。没想到,三个月后,妈妈去了“那边”的杭州了。在事业与尽孝之间的矛盾,给翁仁康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大家听后,同为文艺工作者,心有戚戚地流下了泪水。
解海龙说起了他的转型之作——《艰辛的哺育》。他看到新闻说,广西融水县乡村教师处境艰难,就打算去融水看看。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解海龙搭了很多段便车,才来到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循着读书声,他找到了学校。在窗外,他看到一位老师背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上课。他不由得轻轻地走进教室,举起相机,背袋里孩子察觉到了回头看他的那一瞬间他按下了快门。女老师听到了快门声,回头发现了他,不由分说把他请了出去。下课,解海龙才了解到因为家中没有老人,爱人也是老师,刚出生的婴儿出了百天后,这位女老师就背着她去工作,而她的两岁大的大孩子被绳子拴在家中的床边。解海龙动情地说,如果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乡村老师就是两头燃烧的蜡烛。大山里有多少这样的老师,他们默默地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着。这张照片很快就在《中国妇女报》和《中国教育报》上刊发。以前拍的都是甜甜美美风的解海龙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贫困地区的学校,对准了想要上学的孩子。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布了他拍摄的这一系列照片之后,汇款单如雪片般涌来,照片中的小主人公们都得到了资助,一座座希望小学也拔地而起,但是解海龙时时感到有紧迫感,他说:“自己必须多拍快跑。”生怕一旦慢下来,就会有孩子失学。他践行了“只有介入到历史的国家档案的记录中去,手中的相机才有真正的生命。”一张张照片背后一个个孩子想要上学的故事,至今仍打动观众。
孙晓云在讲述她生病动完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只能侧着脸看楼下在院子里散步的人们,不管是健步如飞的年轻人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她都无比的羡慕,但并不沮丧,反而充满着希望,期待自己早一点可以像他们那样。她说:“我仿佛才懂得,健康时的烦恼和沮丧有多渺小,甚至有多奢侈,坚强往往属于那些有希望而希望并不大的人。”她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她的心情是“仿佛若有光”,“却是奔向光明豁然开朗的原始动力”。这番病中的人生感悟,看似与艺术工作无关,却能看到一位女性的坚韧。病愈之后,孙晓云更感到了时不我待,她完成了小楷《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历代家规家训》等共10万字的作品,她今年的计划是完成3万字的行书《中国赋》,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宣讲活动结束后,很多人都表示这样的宣讲应该让更多人听到。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学明表示深受震动,她没有想到艺术家们的宣讲是如此的鲜活、真实、感人,“没有说教,没有空话、大话,没有味同嚼蜡的话,是非常难得的。”她表示,已经要了一份录像,用于新生教育或者是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文艺家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