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写生之中锤炼笔墨 参悟“守”与“变

时间:2018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 薇
0

秋入人家(中国画) 徐 里

  8月26日,由中国美协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水墨·境域——全国中国画名家写生作品邀请展”在北京上方美术馆开幕,走进展厅一股清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云南美协主席罗江在元阳的写生、贵州美协主席谌宏微笔下的黔东南古村、湖南美协副主席王金石所绘的庆元乡景等,所见之作有不少是美术家在近年中国美协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中国精神·中国梦”等深入基层采风写生活动中所得,记者也曾有幸随行采访。

  展览中,徐里、韩敬伟、林容生、陈辉、杨越、李伟、杜松儒等38位当代中国画名家的210件写生作品,既有“实写”亦有“意写”,在绿水山川之间纵笔快意,一些对厂矿学校、少数民族同胞的描绘也多见现场感和地域感,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让观众在欣赏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同时,对他们写生创作实践所呈现的新面貌、新境界感到振奋。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仲观展后说,“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即是意境。参展画家们将生活自然之真实境地作为基础,与心灵的理想相容,形成自己所追求的意境,呈现于纸上,颇有质量。这是一个有活力有实力的展览,是中青年画家近几年写生成果的一次汇报展。”参展艺术家从云南、贵州、江苏、福建、黑龙江等地赶来参加展览开幕式,足见这次写生作品展的重要程度,和大家对展览的期待和看重。

  中国山水画与写生本就密不可分。李可染也是通过写生实践明确了自身的艺术道路,并在技术与理论方面屡屡创新,提出“采一炼十”的创作主张,使得他的山水作品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而以“一”到“十”则体现了艺术家通过深入观察、灵动表现,在画面中呈现物象本质特征的极致追求。参展画家,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秘书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认为,“写生这一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传世作品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存在,特别是在人物画中写生形态出现得较早。传统技法与写生相结合既是笔墨创作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艺术家在写生过程中能够得到启发、得到灵感,从中萌发出表现各类写生对象的不同表现手法,直至使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在创作中去完善写生中得到的新的表现手段。这是经过写生才能够提供给我们的收获,这也是艺术家在画室中苦思冥想而无法获得的。”参展画家王金石在不断的写生中体会到三个层次,即从研究自然物象、寻找自然景物规律,到开拓自己的形式语言,最终经由主观化之转换成艺术语言,自成风格,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如此次参展画家,国家博物馆书画院院长刘罡所绘雁荡山写生作品,山势奇险呼之欲出,他的写生“轻技术而重感受,细枝末节不着笔墨,重点在气韵和境中之情”。罗江从云南赶来,细细观察到每位画家从生活之中关注的点都不同,同样是北方或南方的题材,从中能看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画家之间彼此借鉴交流,很有收获”。

  “上世纪50年代,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海派、岭南画派等各地创立的画派之所以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和传承与创新是分不开的”,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很认真地看了参展的每一幅作品,“美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他们带着情感、冲动,带着研究、探索,在写生中不断寻找新的境界,锤炼笔墨,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有所变化、有所拓展,这样的学术精神令人欣喜。作为画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攀登艺术的最高点,在此过程中最需要强调的就是反映时代,创新、创造。贡献出具有中国元素、中国境界、中国韵味的绘画样式,就是我们平常需要研究的地方。新时代画家要处理好‘守’与‘变’的关系,守好传统、不能忘本,开拓新路、表现时代”。

  写生是收集创作素材最为有效的方法。画家在写生中表现客观存在,体会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色交流,获得不同的精神感悟,为形成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写生给予了艺术家诸多的可能。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李伟说,此次展览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探索,在中国画创作上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艺术家对所见之景如何提炼,品读此次参展之作,或许能有所思、有所得。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