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为艺术战”“风筝不断线”丨见证林风眠、吴冠中的“现代艺术之路”

时间:2024年09月17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林风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
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
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为艺术战”等主张,
至今仍未过时。
吴冠中
是林风眠的学生,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
他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
其艺术在表现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
作自由地切换,
他保持“风筝不断线”观念,
自己总结其一生成就:“苦难的机遇”。
  “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展览聚焦于林风眠与吴冠中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通过大量原作和文献展品,解析了“林吴体系”这一学术命题。以深刻的学术视角和独特的艺术呈现探讨了中西文化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碰撞与交融,折射中国现代艺术的复杂演变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贡献。
  走进一层展厅,展柜中呈放着这么两篇文章手稿原件,是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在香港去世,吴冠中在得知消息后,难掩悲戚之情,于8月13日撰《哭老师 祭老师——悼林风眠》一文,并在之后正式发表文章《雁归来——怀念林风眠老师》,以示怀念。由此可见林、吴二人之间的师生情深。
  林风眠与吴冠中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又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
  01  林风眠:“为艺术战”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新艺术的开创者和领头人。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家、融合中西的画家和自由主义艺术家,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其作品的命运更是坎坷多舛。
  他始终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种“为艺术战”“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为我们对当下的理解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林风眠的“为艺术战”,实际上只是一种温和的批评与渐进的改良。当我们看不同时期的林风眠照片时,不会忘记他善良温和而又略显惶惑的眼神。
  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评述道,在艺术形式上,林风眠的贡献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绘画形式,创立了具有个性色彩的格调。变疏略为饱满,变简率为丰实,变轻淡为深重。正如吴冠中所说,林风眠作品的特色在于采用西方绘画块面塑造,以奠定画面的建筑性,又以宣纸、水墨使之浑厚;在于艺术构成中的几何秩序;在于黑白和彩色浓重与哀艳。从他所画的山水、仕女、花卉、戏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韵味,但它与传统中国绘画习见的韵味不同。这种中西并存的手法使得林风眠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02  吴冠中:“风筝不断线”
  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他延续并发展了中西结合的理念,1936年他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受到时任校长林风眠的美术思想启蒙,也得到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他以极简主义的手法,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抽象艺术结合,形成了“以形写神”的独特风格。
  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体现在表现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做自由地切换,画出更为强调主观感受的作品。但总体上看,他始终有一条主线引导他艺术的方向,那就是“风筝不断线”观念。即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绘画形象与自然物象的联系不能中断。“吴冠中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诗意化,将日常题材非常化,很像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他的‘风筝不断线’不是刻板地描摹生活,而是在自由创造中吸收生活的养分。”策展人徐虹如是说。
  吴冠中将抽象表现主义引入中国艺术,以极简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表达情感和自然的结合。他的作品兼具西方艺术的理性与东方艺术的意境,在形式与内容的相互激发中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
  03  使命召唤:“林吴体系”与“现代艺术之路”
  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等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此次展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举办,旨在向林风眠、吴冠中这两位留学法国的现代中国艺术大师致敬。精选出的140余幅绘画作品,客观呈现了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表示,20世纪的变革不仅发生在绘画领域,还广泛地发生在各个学科中,他希望不论什么专业的学子都来看看这个展览,会有所启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谈及林风眠和吴冠中艺术事迹、贡献时认为,林、吴二人像斗士一样站在东方与西方的路口,当我们不断面对东西融合的实际命题时,就会想起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即展览主题所说的“现代艺术之路”。
  作为展览选题策划的发起人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说,推出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作品展,本着同一主题、分别阐释的方针,首站以“中国式风景”为题于今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在第40个教师节暨清华艺博开馆八周年之际,林、吴大展来到清华艺博,以“现代艺术之路”为题,经过精心遴选和全新阐释,相信观众可从中一窥二者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的异同。
  以林风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走过了百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景象:中国现代艺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没有忘记关注它已有的文化传统。梳理在欧洲影响下的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有意思的课题,也是本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部分展品欣赏
林风眠
(1900-1991)
  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1921年起,先后在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锐意推进艺术运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阵容,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操守及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林风眠1960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73年转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1977年移居香港,1979年受法国政府邀请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991年3月获得中国台湾授予的“文艺奖章及美术类特别贡献奖”。

《品茗》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29.5cm×32cm 20世纪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静物(之七)》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7.5cm×68cm 20世纪4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琵琶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34cm×34cm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农妇(满筐)》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7cm×68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读书声》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77.5cm×93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菖兰》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8.5cm×65cm 1961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立》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33cm×33cm 1963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白莲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8cm×66cm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青衣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6cm×69cm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风景》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8cm×68cm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芦雁》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48cm×72cm 年代不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
(1919-2010)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教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2001年文集《画外话·吴冠中卷》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文集《吴冠中谈美》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通讯院士;2003年荣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旅途》 吴冠中
纸本铅笔、水墨 27cm×21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巴黎郊外乡村》 吴冠中
纸本水彩 21cm×27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西藏女乡长》 吴冠中
纸板油画 36cm×28cm 196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瓜藤》 吴冠中
木板油画 61cm×46cm 1972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水田(一)》 吴冠中
木板油画 47cm×60cm 1973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青岛红楼》 吴冠中
木板油画 46cm×61cm 1975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狮子林》 吴冠中
纸本水墨设色 173cm×290cm 1983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楚国兄妹》 吴冠中
布面油画 42cm×32cm 199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忆故乡》 吴冠中
布面油画 100cm×65cm 1996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灯下人》 吴冠中
布面油画 80cm×65cm 1999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故宫》 吴冠中
纸本水墨设色 48cm×44cm 200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作品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