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在北部湾感受非遗乐与忧

时间:2013年07月26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焦雯

工作人员在手工制作坭兴陶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本报“美丽中国·海疆行”采访组近日从广西的钦州、防城港到北海,在感受北部湾海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坭兴陶艺:千年绝技焕发生机

  拉坯、塑形、雕刻、打磨、抛光……在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了坭兴陶艺生产过程中拉坯的辛苦、浮雕的精细以及工艺大师的造诣。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人帡告诉记者:“坭兴陶‘窑变’出来的奇妙花纹,那真是中国一绝!”

  历经1300年沧桑,钦州坭兴陶誉满天下,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其绝妙的烧制技艺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年来,随着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小作坊因利益驱动而兴起,目前钦州登记在册的坭兴陶企业达66家,散落在钦州各地的家庭小作坊更是达到100多家,从业人员约4000人。

  “目前坭兴陶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创新水平低、知名度不高、行业标准滞后等难题,而人才短缺最急迫。”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辉说。为了解决这些困难,钦州市专门拨款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了3个坭兴陶班,启动了融城市景观、文化、旅游、物流于一体的千年古陶城(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

  钦州市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制定了《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坭兴陶行业协会、组建了坭兴陶工艺研究所。“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使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坭兴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钦州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局长林钦娟说。

  北海贝雕:百年技艺面临失传

  坭兴陶这一千年古陶现在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但另一项非遗技艺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在北海恒兴贝雕坊的生产车间,几位老师傅正在打磨着从海里打捞上岸的贝壳,经过剪取、雕刻、抛光等工序,原本普通的贝壳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北海贝雕画是北海的传统工艺品,北海贝雕技艺在2010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今仅剩下一个日渐老去的制作群体,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这些老师傅大多带过不止一批学徒,却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坚持下来。

  “真正掌握贝雕技艺的人现在只剩下8个了,再这样下去,我真的担心会失传。”北海恒兴贝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雄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海贝雕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起贝雕的未来,无奈的表情写在他的脸上。

  传承的断裂成为北海贝雕业最大的忧患。“过去我们做学徒,最少也要两年才勉强可以独立制作,学5年才基本可以熟练操作。”已经60多岁的张其凤师傅在这一行已经干了40多年。“这么好的东西,没人做下去真的很可惜!可现在我们年纪也大了,还能做几年?”她告诉记者,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不想让它失传。

  别让古老技艺成为绝响

  钦州坭兴陶、北海贝雕、京族独弦琴……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活态的文化,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不一样,它随时都在发展。”广西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廖昆铭说,没有传承群体,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下去。据了解,广西目前已经建立了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通过“传帮带”使民族文化血脉得以延续。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广西还积极开展“记忆工程”,通过影音资料形式将非遗技艺准确、翔实、生动地记录下来,及时整理,加以保护。

  今年3月,广西启动了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项目的建设。项目以沿边公路为纽带,在东兴市万尾岛、防城港区峒中镇、宁明县爱店镇、龙州县水口镇、凭祥市友谊镇等8个点构建非遗传承展示基地,由东向西、由点成线形成一条中越边境非遗传承展示长廊。广西文化厅副厅长覃溥表示,广西将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这条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长廊的每一个基地都打造成文化交流的平台。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