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巡礼
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
——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巡礼
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周玮)6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手”云集——数十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在此获颁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正如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所说:“今天获奖的各位代表性传承人求真务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为传递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能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技艺在你们的手中,在你们的心里,在你们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中传承”
此次有60位传承人获得这个奖项,其中一位传承人获奖之后不幸去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对前来领奖的传承人说:“从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对传承人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急迫的。要继续发扬以往的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在你们的手中,在你们的心里,在你们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中传承,毫无保留传承给年青一代。”
不能亲自来领奖的这位传承人是宝音德力格尔,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草原人送给她的称号——“长调歌后”“草原百灵”“草原夜莺”,我们可以想象她纯净而豪放的歌声。她将蒙古族长调艺术引入了正规的音乐教育殿堂,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蒙古族长调艺术人才。
在半个多世纪的从艺生涯中,西合道从最初打磨颜料、制作画布的学徒成为热贡艺术的代表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以细腻生动的画面呈现神佛世界令人神往的曼妙境界。从1982年至今,他共收学徒380余人,藏、汉、土、蒙古族都有,其中数十名荣获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逾古稀的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一直以来致力于评书的推广和对传承人的培养,收贾林、祝兆良、梁彦为徒,认王玥波、李菁为义子;先后开办宣南、崇文、东城书馆,使绝迹京城20余年的书馆评书重新恢复,广大观众重新走进书馆,领略现场评书的艺术魅力。
用创新元素丰富既有传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确保“非遗”传承内在动力的持久恒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的‘非遗’表现形式,包括它的本质内涵都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才能传承下来。”王文章说,坚守不能放弃是一方面,但是仅坚守是不够的,要通过创新把传统继承下来,用创新元素去丰富既有传统也非常重要。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张美芳苦苦思索的问题。她与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合作《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刺绣作品,将科学的理念引进作品创作,进行了绣线材料的科研攻关;在苏绣题材的选择上,大胆尝试表现敦煌题材的刺绣精品《净土经变》《唐卡》《万花筒》系列等,获得好评——用最古老的技艺,表现最新的创意,延展了传统苏绣技艺的艺术生命。
作为龟龄集、定坤丹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柳惠武全部掌握了龟龄集独特的炮制、升炼工艺,对包括九十九道大工序、三百六十道工艺的项目制作技艺有着其原创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不断摸索探究,他多次对龟龄集传统工艺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龟龄集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这一原来只供皇家贵族的圣品成为可为寻常百姓服务的养生用品。
向全社会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从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奠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距今整整十年。从十年前世人还说不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拗口的语词,到国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流行、耳熟能详的常用语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对此,祁庆富感慨良多:可以说,十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空前浪潮,向全社会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这也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支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本在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祁庆富说,“薪传奖”由国家“非遗”保护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具体体现了“政府主导”的导向性,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传承人的良好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薪火传无尽,春从腊底生。”“薪传”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也是所有有志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士的共同追求。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