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运河城市:走进临涣古镇

时间:2013年03月14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檀力

    1000年前的临涣,距隋唐大运河不远,或者它就位于大运河的岸边。运河里,顺流南下的船装满瓷器、皮革、金属、薪炭或者木材,而逆流北上的船则装满了盐、茶、糖、布帛和稻米。船队延绵数里,停靠在岸边,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商人,到岸上休息、购买生活用品,到茶楼小憩,到庙里上香还愿,或者去看看最流行的演出。古代街头的文艺演出,比现在要多多了。最时尚的体育运动也许是打马球或者蹴鞠。马球应该是比较贵族化的活动,因为,你首先得能买得起马。

    北宋时期的临涣还是一个县城,和徐州、宿州一样,它是中国南北商业线上的重要商埠。南来北往的客商,无论是陆路或者水路,都必经此地,在这里停留休整,或整装再发。临涣的名字来自涣水,这是一条古老的河,在北宋年间,这条河应该叫汴水,是大运河的一部分。1000年后,它现在的名字叫浍河。不仅仅是浍河,淮河流域的很多河流的名字,随着朝代的更迭都换来换去。还有一些河流和湖泊,永远地从大地上消失了。如果翻看《中国河湖大典》,就会明白什么叫沧海桑田。流经宿州临涣这一段的运河,在最初开凿的时候叫通济渠,在北宋的时候叫汴河。在唐代没有到来之前,这条运河还只能叫隋朝大运河,它是隋炀帝的杰作。在历史上,隋炀帝是著名的暴君,耗费大量的民力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从当今的立场来看,“大运河”却是功利千秋万代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著名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隋炀帝是一个胸怀很大的人,他有抱负、有理想,他是一个暴君,但绝不是一个昏君,昏君是没有任何理想抱负的,只懂温柔乡。除了“大运河”,隋炀帝还多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对“丝绸之路”的开发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只是他没有考虑到国力的羸弱,操之过急,逼百姓造反。隋唐大运河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从功能上来说,它的作用远比长城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大运河在北宋是最繁忙的运输通道,南北方的物资,除了陆路,大都要经过这条河北上,或者南下。相对于肩扛手挑牛马代力的陆路,水路可能要容易很多。隋唐大运河,存在了几个世纪,沿河而生的商业重镇,靠水吃水。很佩服提“要想富先修路”的人,有路就有客商,有客商就不愁没有生意。路修到哪里,生意就能做到哪里。史料上说,自六朝至唐、宋,临涣一直是郡或县所在地,而到元朝至正年间,才开始裁县为镇,并入宿州,这也可能是元朝大运河不再行经临涣的原因吧。1911年,临涣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那个时候的临涣,仍然占据重要的商业地位。北宋靖康之耻之后,赵构仓惶南逃,偏安江南,跑来跑去,最终建都杭州。赵构是个胆小鬼,也是个懦夫,大臣建议他建都南京他都害怕,他觉得杭州更好,因为离长江远一些,一旦金兵打过长江,他有时间向大海边跑。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失去功能,日渐淤积。统一的中国,仍需要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当元朝统一中国之后,用10年的时间,重修“大运河”,先后开挖了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因为洛阳已经不是中心,所以,元明两代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没有经过洛阳,这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取直的京杭大运河,从淮安经徐州到济宁,应该没有再经过临涣。但是,作为淮河的重要支流,浍河仍然可以通航淮河。失去南北水路的优势,作为陆路的通道,临涣更加繁荣了。

    10年前,临涣突然出名了,一组在临涣茶馆拍摄的照片迅速在网上走红,让大家看到了久违的小镇生活。好像是发现了新鲜事一样,摄影师们纷纷造访这个皖北小镇,拍摄这里的茶馆、茶客。茶客们大多是老者,或鹤发白须飘然若仙,或手持着长长的烟袋杆,眯着眼,在太阳下抽烟,或者捧着粗瓷大碗喝茶。这些照片古朴而又生动,仿佛是异域的感觉。和普通的集镇一样,临涣也是按农历日期逢双单开集,开集的日子,方圆十几里的人,会过来购买生活用品,也或者把自家产的东西带到街上卖。在物资紧缺和通讯手段不发达的年代,不同集镇上物品价格是有差别的,聪明的人,就会从这个集上买了,第二天,到另一个集镇上卖,从中间赚取差价。回来说说茶馆。茶馆皖北地区是极其少见的,即使今天,在高楼林立的皖北县城,茶楼也非常少见,因为喝茶并不是北方人的习惯。皖北地区的乡下说喝茶,大多数可能是指“白开水”,而没有茶叶的。如果带了茶叶,那就叫“茶叶茶”,南方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称呼比较奇怪。临涣的茶馆,被摄影爱好者发现,还缘于这个地方的茶馆特别,而茶客们所饮的茶更特别,这些茶叫棒棒茶。和别处的茶不一样,这里的茶,是别处的茶商弃之不用的老叶或粗梗。不知道中国的其他地方是否有这类饮法,反正,在这个皖北小镇,这种喝法,或已延续至少百年以上。和方圆很多村镇一样普通的临涣,为什么会保留下饮茶的习惯?事实上,仍然和临涣的交通地位有关。明清之际,来往于中国南北的客商落足临涣,这些商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江南,他们习惯饮茶,所以也把这种习惯带上了岸。和隋唐大运河流经临涣的起起落落一样,临涣人饮茶的习惯,也是起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但是,江南茶客们所不耻的棒棒茶,为什么在临涣能成为茶客们的最爱?没有人能解释清楚。找不到原因,只好从棒棒茶上找,从饮茶用的水上找,有人提到了临涣的四大名泉: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临涣的棒棒茶,大多来自于离此地三四百里路的六安,六安地处大别山下,山地和丘陵地带多茶园。此地名茶为六安瓜片或霍山黄芽,都是中国著名的绿茶。六安生产棒棒茶,但是本地人却并无饮棒棒茶的习惯。这些棒棒茶难道仅仅“特供”临涣这些茶馆?今天的临涣镇,仍然拥有一段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墙遗址,还有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而文昌宫在淮海战役中,曾经作为指挥部使用过,所以现在是一处文物,两块牌子。

    回到临涣,回到隋唐大运河,回到这个小镇的起起落落。1128年,和北宋灭亡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场洪水。在金军围攻开封的时候,留守杜充下令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挡来势凶猛的金兵。洪水没有阻挡住金兵,开封仍失守。但是,改道的黄河,却一路南下,吞没了淮河北岸涡河、泗河等支流,形成长达700年之久的“黄河夺淮”。即使在今天,在“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自河南兰考到江苏滨海一线,一条横贯大地、断断续续的废黄河。春天,有百里梨花似雪之称的砀山,会迎来每年一次的梨花节。秋天,这里又会迎来成群结队的购梨大军。砀山梨皮薄汁多,落地即碎,据说,这得益于此地的沙土。而这些沙土地,正是滔滔黄河在肆虐淮河之后,留下的产物。有人说,这叫因祸得福,这也未尝不是太沉重的代价了。滔滔黄河在1855年又一次决口后,从山东境内经过,在山东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流入渤海。这一次改道后,黄河一直按照目前的流向运行。这条世界第五大河,可能是改道最多的大河,而海拔低于黄河的淮河,却成了世界上受灾最多最难治理的河。也许,这就是淮河的宿命。黄河夺淮的结果是,从洛阳出发的汴河被淤平了,当年的大运河已经没有了影踪。1998年,一条公路在施工,修至柳孜集村时,当地农民在拆除房屋时,偶然发现了屋基下摆放整齐的条石,当一层层、一块块条石被挖出,人们才发现,这里就是隋唐大运河当年的一个码头。如果要寻找这条河当年的踪迹,恐怕要挖掘到6到10米以下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皖北绝大部分田野泥土,来自黄河或者它的上游。以前农村挖土井,要挖到10米左右,才有黑礓土,事实上那些黑土,才是这片土地本来的颜色。砀山被黄河淹过数次,开封也有城摞城的历史,在我们的脚下,埋藏着很多不知的秘密。所以,临涣现在的浍河,是不是当年的汴河,也是一个不可知的历史之谜了。可以肯定的是1855年的黄河北归,不仅仅是一次河流的改道,不仅仅对于临涣,不仅仅对于淮河,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清朝前期,漕运仍然是维系国家兴衰的重要通道,京杭大运河仍然承载着南方物资向北运输的重责,也才有清朝水利专家靳辅和陈潢,仍然沿用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治河方案。但是,在清朝后期,海上运输开始渐渐兴起,货物开始由长江口绕行,经海河入天津,然后由天津运至北京。黄河泥沙淤积严重,京杭运河渐渐失去航运的功能,清末发生在苏州、扬州一带的战争,给这一片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富可敌国的扬州,也因为盐业政策的调整,仿佛一夜之间,财富蒸发了。在乾隆三十七年,整个大清国的GDP可以占整个世界的32%,而一个扬州城可以占整个世界GDP的8%,国家1/4的财政收入来自这里。这个城市财富的来去之谜,仍吸引着众多研究者。旧时的“淮左名都”扬州也许是临涣的缩影,只不过晚了几百年。扬州和临涣,今天看似本不相联的地点,但是它们都属于淮河流域,曾是运河的上下游。

    当扬州通往北方的京杭运河开始淤积、停止通航的时候,从天津出发,到达南京的铁路开始通车了。1911年,横跨淮河的蚌埠铁路大桥建成了,津浦线开通。蚌埠由一个小渔村开始成长为一个城市,淮南沉睡的煤矿开始大规模被唤醒。工业化的步伐,终于行进到这片古老的土地。失去水路,也错过了铁路,临涣开始被历史遗忘。直到1960年,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青阜线,才经过这个小镇,而主要的功能,还是运煤。运淮南、淮北的煤,到祖国各地。2013年,当飞驰的高铁经过蚌埠的时候,当动车和高铁开始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时候,临涣这个车站,基本上已经没有人从此地上下火车了。渐渐,它就被人遗忘。泯然众人也,临涣镇区别于其他村镇的特点,只有那几间茶馆;能证明它历史上的地位的,只有那埋满了坟墓的城墙。或者,还有一条,沉睡在地下千年的古运河。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