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永远为战士澎湃 ——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霍勇
霍勇参加中国文联在陕西汉中地震灾区的慰问演出
海政文工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霍勇一直热心于公益演出,他多次深入部队、边疆、海防慰问演出,参加各种大型文艺晚会演出,曾出访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激情澎湃的男中音”。十多年来,他为广大的基层观众和边防战士送去无数感动和快乐。前不久他还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党的旗帜高高飘扬”系列音乐会中的首场演出《唱支山歌给党听》,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霍勇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大赛金奖、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声乐类个人表演一等奖,其主唱的大型原创音乐剧《赤道雨》荣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汇演戏剧表演一等奖。尽管歌唱事业成就斐然,但是霍勇走上声乐道路却很偶然。学生时代的他一直是个体育爱好者,初中、高中几乎都在校体育队中度过,那时的梦想就是当个球星。后来因为偶然参加学校的一次演出,上台演唱了一曲《外婆的澎湖湾》,被老师看中,推荐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从此,他才踏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
尽管从事高雅的歌唱艺术,但霍勇并没有曲高和寡,反而一直与基层的观众走得很近很近。他曾6次上高原演出,在条件恶劣、缺氧的情况下坚持演唱,霍勇说,“云南所有的边防区连以下的单位我都去过,经常会在海拔5000多米左右的高原上演出。一开始去的时候缺氧,很不适应。后来我慢慢总结经验,发现唱快的歌比唱慢的歌好把握。每次下部队的时候,我们都带着手风琴,有一次演唱《快乐的马车夫》前,我还专门买了串铃铛,配合着手风琴和歌手,有一种小合唱的感觉,战士们特喜欢。下部队时,我们经常和战士们一起下面条吃。那几年下部队对我锻炼最大,我要揣摩观众喜欢怎样的歌。毕竟,我学美声出身,美声总是‘拿腔拿调’,观众觉得很可笑,有一次在弥勒县演出,我们在上面唱,观众在下面笑,他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我甚至唱了《费加罗的婚礼》,但大家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后来,我一步步地反思,战士喜欢怎样的歌,这也引导我的变化,他们是我的老师。我要做到让战士满意、观众满意、专家满意。”
在基层演出,条件艰苦,而且工作量极大,有时候,霍勇一天要唱十几首歌,却无怨无悔,他也因此多次受到表彰。尽管演出频繁,演出很辛苦,但霍勇的认真态度却丝毫不减。霍勇说,“在基层演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分成小分队分头表演。有一天,我们到潜艇基地演出,以为只是一场小型表演,没多少战士观看,因此就穿着平常的迷彩T恤去的。到现场一看,来了的战士有1000多人,而且演出的大礼堂布置得非常好,我决定一定要回去拿礼服,请别的同志先演着,拿礼服路上来回花了两个半小时,但我觉得很值,这是对战士的一种尊重。在表演中国海军潜艇兵之歌《不要问我在哪里》时,我先朗诵了一下歌词,战士们特高兴,因为歌中说的是他们的生活。”
在表演之余,霍勇会严肃地思考美声的发展和普及,他认为,中国的美声就要坚持原创,要走通俗化的路子,“要唱自己的东西,我来海政歌舞团11年,唱了15首原创歌曲,这些歌都是有生活的,像《壮志飞扬》《快乐老海岛》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我们要写海军、演海军、唱海军。在表演美声时,我们要做的是将生活的语言和美声结合在一起,让战士观众听得懂。美声的魅力一是语言,二是情感,否则就是苍白的。这两点在表演时我非常注意,有时,我宁愿调整一下唱法,尤其是语言要吐字清楚,向民歌学习,把握好情感和音乐的流动。”
霍勇在对新作品的演唱上,尤其用心,以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生死不离》这首歌在霍勇的演出生涯中占有特别的位置,它是中华民族面对汶川大地震时对生与死、爱与情的思考和吟唱。霍勇说,“我在2008年央视《歌声飘过30年》节目中演唱《生死不离》,现场反应非常强烈,我是四川人,曾六下地震灾区,灾区的见闻和情感的冲击是我演唱的基础。这首歌的原唱是成龙,中央电视台认为我是四川人,可以让我来试试。当天在拍摄的时候,好多观众都哭了,我自己也哭了。歌曲本身开始不是这样的,我把高潮提到前面来,一下子就把观众震撼了,因为我在灾区看到海军陆战队战士把汽车定在10米山上,把整个地面翻过来救人,在这种情形下,歌是绝对不能慢热的,我直接把副歌提到前面来,央视觉得这样处理挺好,这种处理跟我的情感流动是一致的,无论你在哪里,怎样感受生与死,当情用在那里时,大家都很感动。”他在演唱傅庚辰作曲的陈毅诗《梅岭三章》时,用四川话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将陈毅爽朗乐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多次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赞赏。
尽管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体育理想,但霍勇在从事歌唱事业之余,经常关注体育比赛。近日,他一方面工作,一方面抽闲关注伦敦奥运会,“我喜欢田径和举重,我以前是搞田径的,我特别喜欢这个项目,刘翔这些运动员我都很关注,预祝奥运健儿获得好成绩。”霍勇如是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