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社会聚焦

试论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

时间:2013年10月15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长青
0

  基于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呼声也日益强烈。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它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差异在哪里?

  何为“网络文学”?它既非相对于“传统文学”,也非同位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在本质上,网络文学不构成对文学本身的超越,也不具备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的条件。作为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网络文学仍归属于文学大概念之下的一个分支或类属。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本身是排斥思维的,甚至在一定语境下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与技术结盟的过程中势必会分化出传统文字所不具备的游戏功能。

  因此,网络文学是以技术传播为价值核心,在外延上依旧是以语言为主要阅读载体的一种文字组合样式。网络文学概念的建构正是基于外延与内涵两个要素,同时在“资本”的牵制下,经受着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双重裹挟,将一个本来并不过分强求规范的娱乐产品顺利推向规范的市场序列之中。应该说,网络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突飞猛进,促成了这个概念和命名的日渐完备,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网络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网络作家从盲目创作到自觉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构成了网络与文学进行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文学在外延与内涵上与传统文学相比恰恰是互为倒置的。网络文学将网络传播技术、文本结合形态和受众阅读量奉为圭臬,而传统文学则是以思想意蕴和创作技法作为价值坐标体系的。这是目前文学评价标准的主要分野所在。

  在我看来,要确立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学批评体系,需要直面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海量文本和及时性文本的阅读。尽管网络文学可以存储和复制,甚至创作、阅读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网络文学的传播依赖互联网,或是借助移动阅读平台。创作、阅读和传播的便捷,无法掩盖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即网络文学的产业链是以创作收益和阅读消费作为生产形态。生产按照字节量多少支付报酬,消费则是以点击流量付费阅读,这也促使网络作家对文字量生产的无节制,极易把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创作动机和目的。运营商为了获得商业利益,势必加大营销力度,极易虚夸作品的成色,低劣产品泥沙俱下,质量风险在所难免。因此,海量文本的阅读以及网络创作的及时性,需要定时及时追文,这是网络文学批评的客观难度所在。线下作品通常也是几十卷本,同样也有阅读量的压力。

  二是关于点击率的硬性指标。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即把读者的阅读流量作为衡量作品影响力的基本标准。这也是目前考察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与流行度的一个基本参照系。与电视收视率一样,这是分歧比较大的一个指标体系。因为影响力强调的是传播力,而网络文学的根本还在于它的文学性,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度,特别是目前对点击率的监督体系还不完善。所以,对点击率的质疑与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并存的状态。

  三是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语言的技术传播作为网络文学的内涵,并不能抹煞它对于文学性的诉求。网络文学促成了网络长篇小说向类型化方向深度开掘,类型化弥补了网络作家长篇小说创作资源稀缺的短板,又掩盖了网络小说语言的粗鄙和浅显。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小说素材的择取剑走偏锋,以怪、诡、异、灵取代主流和大众普遍意识。这显然在将网络文学带入绝境,造成网络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社会,甚至偏离基本的人伦价值。文学性正是基于人情、人性、人文等基本的逻辑要素和核心价值,放弃文学性的追求无异于扼杀网络文学的存在价值。

  四是关于批评方法。传统文学的文字视觉化功能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因其发展文字的内蕴意义和能发音的特点,成为艺术的一个类别。网络文学虽然也是以语言作为识别的符码,但其镜像化功能更为明显。具体可分为:消解意义,强化事件的场景;淡化语言意蕴,强调即时的心理认同;少用修辞,弱化心理活动;着重“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回答“为什么”。网络文学的长度与之不无关系。网络文学长于多场景与事件的叠积,以构成与受众同步心理交融的特征,力求介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网络文学创作手法的类型化,在修辞缺失的前提下,则也说明了网络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能力较弱。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渗透着游戏的娱乐性、想象的随意性、历史的武断性、文化的诡异性。网络文学批评应该首先遵循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批评的媒介化和消费文化特征。与传统文化的重语言意蕴和追求精神向度不同,网络文学的要旨是如何建构一个迥乎现实的新世界,作者的叙事动力不仅来自于颠覆现实经验的勇气和反现实的书写姿态,还有来自于受众狂热的迎合与呼应,二者及时互补的心理机制促使网络文学叙事向无边的超验世界开掘。而且这种方式是极其隐蔽的,甚至呈现出某种集体无意识。

  五是专业队伍建设。目前网络文学批评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网络文学创作门槛相对较低,很多专业人士不屑于从事这个行业批评,行业从业人员又缺乏专业批评训练,造成了批评队伍建设的迟缓。批评队伍应该包括行业高端从业人员、网络文学专业技术人员、高端网络文学读者、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目前需要大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较好地引导行业向健康的产业方向和专业方向发展。

  总之,网络文学批评作为全新的命题,既面临文学自身空间扩展的问题,也具有大众文化互容共生的问题,需要采取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批评既有针对性,又能体现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网站)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