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中国艺术报]当下国产电视剧:问题与策略

时间:2011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 亮
0

  国产电视剧从2003年起就已经突破万集大关,而且每年都以千集速度增长。如何由电视剧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在保证电视剧商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价值,成为当下电视剧创作和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与辽宁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于11月18日召开了“2011国产热播电视剧创作论坛”。

  辽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刘文艳首先介绍了辽宁省乃至全国电视剧的发展情况,并着重强调电视剧生产创作应始终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二是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三是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四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五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会上,不管是奋战在电视剧创作一线的编剧导演,还是电视艺术理论家,都结合各自领域,针对当前国产电视剧的样貌,对其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真知灼见。

  原创性缺失

  电视剧的原创性问题已经在评论界饱受诟病,抄袭、跟风、翻拍、续拍,一种类型剧火了,必然引来跟风者无数,谍战剧、穿越剧的热播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实,对于编剧、导演、制片人来说,这是电视剧盈利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随波逐流跟拍热播剧起码可以使自己在电视剧市场稳稳分得一块蛋糕,这完全是资本逻辑下的一种利益驱动。但是对于观众开说,原创性缺失使电视剧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观众在已经被咀嚼多次的电视剧题材中很难得到美好的身心享受和价值提升。

  电视剧评论家田志伟认为,原创品格是每一个电视剧创作者都应该具备的优秀品格,它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它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始创作冲动,来源于自身的生命体验,所以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当创作者的这种原始创作冲动喷薄而出时,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观众、震撼心灵的电视剧作品。电视剧评论家栾俊林认为,目前电视剧创作随意性太大是原创性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体现在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安排上,编剧导演理论素养的浅薄、创作技巧的贫乏、创作态度的随意,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生命,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情趣。面对当前电视剧集制作过程中浮躁、功利的创作风气,学者庚钟银、孙春平都强调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性,创作者要真正贴近生活、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最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苦于找不到素材之后的凭空想象和盲目跟风。学者黄世明、卢兆珊呼吁编剧、导演、制片人在彼此的博弈中,要打破简单的买方卖方关系,多一些友好,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共同为打造电视剧的艺术质量而形成合力。

  公共话题性缺位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认为,电视剧作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公共性,也就是电视剧要引发公共话题。现实生活中会产生太多的公共话题,而且今天的大众对公共话题的参与热情比任何时代都高,从社会的公平正义等重大话题到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伦理,公共话题都是关于生存的种种,都具有现实性。评论家孙春平表示,当前电视剧远离了社会大矛盾,多局限于儿女情长,真正具有社会反响的重大话题涉及太少。电视剧也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它的使命旨在提出问题并加以审美化,使得人们正视问题,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一味回避社会矛盾就失去了电视剧的公共职能。评论家苏妮娜由此谈到了话题剧,她说,话题剧的兴起是一个趋势,电视剧的话题性就是抓住社会热点,切中大家所思所想。在她看来,话题有内在和外在之分,房改、医改、信访等题材属于外在话题,而内在话题是更深层次的情感、伦理等话题。话题也许不能得到终结性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但它是一个切入口,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于创作者来说,话题如何走到观众关注的最准确的点上,是话题剧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编剧徐广顺在发言中呼吁电视剧创作要回到思想的前沿,呼吁巴尔扎克所称赞的那种“用最少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的文艺作品。他认为,在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时要进行多重思考,要表达温暖与爱,要承担忧国忧民的责任与使命。

  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秘书长牛寒婷以家庭伦理剧为例,从正面角度对国产热播剧进行探讨。她认为家庭伦理剧已经进入模式化生产,有自觉的伦理建构意识,传递了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把家庭伦理关系与现代个体自我成长相结合,跨越了单向度的视域,探讨了不仅是血缘而是人性的体察和展现。

  当前,唯收视率的单一评价体系成为电视节目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破除电视剧市场上收视率左右产业链的局面,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学者邢丹认为,由于利益链条和唯收视率的限制,收视率高的作品,必然引来电视剧创作者和电视台购片者的跟风,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电视剧的收视率并不能体现产值以外真正的精神价值,应该从电视台角度确立一种价值导向,提高购片标准。另外,对电视剧作品的理论批评,缺少客观角度的价值判断,大多是从营销角度进行跟风和造势,并不能切中肯綮地抓住作品真正的核心所在。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