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并没有带来“中国好音乐”,带来更多的是“中国好生意”。
这些选秀节目秀给大众的主要不是音乐,而是娱乐。
细数起来,这些节目最终推选出来的选手,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草根”。
从2004年的《超级女声》到如今的《中国好声音》,伴随着无数争议,音乐选秀节目已经在我国电视屏幕上步入第十个年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多次掀起收视热潮,一时间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无限忧虑。不可否认,这些选秀节目通过各种海选和比拼,发现了不少音乐人才,也给电视银屏增添了几许生机与活力。但这些节目真如策划者声称的那样为了寻找“好声音”吗?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圆梦吗?稍加分析,我们便知这些选秀节目都给大众秀了些什么。
是秀音乐?
毫无疑问,既然是音乐选秀,音乐应当就是这类节目的核心。在这类节目中,音乐信息通过选手表演、导师点评传递给观众,引起他们在艺术或者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中国好声音》用转椅的方式,让导师盲听后决定选手的去留,从形式上更是满足了人们对公平追求梦想的心理需求。因此,观众们有理由期待这类选秀节目能发掘出“好声音”,发现一批歌坛新秀。但是遗憾的是,这类节目玩得更多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声音的技巧和导师以及选手的歌唱以外的表现。尤其是原创性缺失是这类选秀节目的致命短板,大多数选手唱的都是经典老歌或者欧美流行歌曲,有些歌手对经典歌曲略加改编后还惹上了版权的麻烦。“中国好声音”并没有带来“中国好音乐”,带来更多的是“中国好生意”。所以,去年《中国好声音》的一枝独秀引来了今年各大卫视的争相模仿,《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等10多档同类节目同时段竞放银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今在中国电视银屏火爆的音乐选秀节目,大多是《美国偶像》《The Voice》《The X Factor》这样已经在欧美火爆的音乐选秀节目的翻版。它们进驻的原因显然不是为了繁荣发展中国的音乐艺术,而是为了抢占中国的娱乐市场。所以,这些选秀节目秀给大众的主要不是音乐,而是娱乐。
是秀梦想?
“实现普通人的梦想”成为多个选秀节目的主打牌和关键词。正是因为抓住了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节目组就试图通过电视选秀的方式,展示选手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奇迹,试图营造一种公平公开的音乐比赛氛围,传递一种为梦想而奋斗的生命力量。但纵观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的参与者,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类选秀节目的常客,有不少更是经过唱片公司精心打造的专业型歌手,他们精心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和故事,并在节目中充分展示,不少还赢得了导师和观众的认可。细数起来,这些节目最终推选出来的选手,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草根”。制作方和播出机构力推的选手更多从商业开发的角度考虑,这些选手必须是演唱实力和外形、气质俱佳的,否则,选手的梦想就仅仅是个梦想而已。
是秀评委?
既然是选秀节目,谁来选是很重要的。前些年是观众手握选择权,这两年,选择权给了明星导师,明星评委自然成了节目最大的看点。其实去年,不止在中国,《The Voice》节目几乎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其红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导师坐的那把神奇的转椅。各大音乐选秀节目在选导师方面也都费尽心机,可以说大多是国内音乐和影视方面的人气大腕,在这个“微时代”里他们的一言一行是最好的广告。导师们的唇枪舌剑、麻辣点评、率性表演,还有夸张的肢体语言,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在不少选秀节目里,导师风格各异,评判标准也大相径庭,专业人士偏向于对音乐本身的考量,创作型导师专注于原创,表演型导师更看重演唱,非专业导师更重感性,这种差异性给节目带来了不少戏剧性冲突和矛盾,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些外来节目进入中国后适应了中国国情,节目制作方为了更多地展示明星导师的魅力,花了大量镜头来展现学员和老师之间的师生情,以及明星导师们难以抉择时的心理纠结和情感冲突。可以说,如果选错了导师,这类节目就会一败涂地。“谁会在节目一开始就去关心一个普通人选手呢?选对了明星评委,节目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一位业内知情人士曾公开对媒体这样说。
是秀创意?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创意是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内音乐选秀节目大都购买国外成熟的制作模式,要想比拼出高低,获取最大的效益,唯有看谁家的“中国本土化”更有创意,做得更精致、更抓人眼球。虽然制作的底子是国外的,但是这类节目的制作团队还是尽力去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在创意方面各有侧重,有的更会玩音乐,比如《中国好声音》;有的更会讲故事,比如《中国最强音》。当然,这些创意还主要是围绕音乐本体进行,选手们在音乐方面的训练也是各大节目的重头戏,选手们一旦被选中,将会被封闭起来进行音乐和舞台训练,而他们在受训时的各种画面也将被部分播出,让观众感受选手们性格和人生态度的转变,也成了该类节目的一大“秀”点和看点。当然,其中还有一个观众比较腻味的“创意”,那就是主持人语速极快、不厌其烦、永远在关键时候播报的广告。当艺术创意遇到商业创意的阻击形成这种形式和情感上的分裂时,这类选秀节目的本来面目就暴露无遗,这类节目的艺术价值和前途就值得忧虑了。
记得波士顿大学音乐系主任卡尔·伯纳克博士在一次家长会上的演讲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音乐不是奢侈品,不是我们钱包鼓了的时候才来消费的多余物,音乐不是消遣,不是娱乐,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让人类生活得有意义的方式之一。”关于音乐的真正作用,古希腊人曾有过十分有趣的说道:“音乐和天文学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天文学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的可见物体的学科,音乐则是研究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学科。”
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无论是制作方还是观众似乎都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节目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充满个性和歌唱技巧的歌坛新秀们,节目的核心必须是大家共同呵护的音乐艺术本身,而再大牌的评委或导师、再豪华的制作都无非是起点缀和增色之用。
(作者系武汉音乐学院讲师、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