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理论学术>艺术史

四川广元为千佛崖戴“保护罩” 高45米全球首创

时间:2012年02月10日 来源: 作者:
0
  广元文化建设挥出大手笔,全崖覆盖的保护方式国际无先例
  整个“保护罩”依山就势,像一个横放的“锅盖”将佛龛覆盖起来
  今年7月,千佛崖南侧70米左右的崖面的“保护罩”建设将正式动工
  春节前,封闭打造三年多的广元千佛崖重新与游人见面,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宏大的保护工作也将实施——千佛崖龛窟外将用可逆的轻质材料修建一个45米高的“保护罩”,从此石刻摩崖将免受雨水和风的侵蚀!这种全崖覆盖的石窟寺保护方式,在国际上也尚无先例。
  位于广元市郊的千佛崖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也是“5·12”灾后重建重点工程。
  开先河
  崖面整体覆盖保护罩
  “千佛崖的佛像历经雨水和风的侵蚀,特别是1936年川陕公路在千佛崖凿崖开路,至此,进出四川的车辆皆从千佛崖前经过,汽车产生的震动、尾气、灰尘都给佛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月8日下午,广元市文管所所长罗宗勇介绍道。
  2009年3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千佛崖考察时,有专家提出了修建一座保护性建筑将崖体罩住的保护方案,该方案可最大程度地解决破坏千佛崖的两大主因——雨水和风蚀。这一建议得到了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广元市文管所公开邀请设计单位参与论证。
  最初,对装不装“保护罩”各方面也存在分歧。反对者认为,“保护罩”将影响千佛崖的美观。罗宗勇说:“我承认‘保护罩’确实可能会破坏千佛崖的美观,这是面子问题。但如果不保护,石刻摩崖很快就会风化消失,这可是命啊。如果命都没有了,要面子又有何用?”
  罩中游
  保护罩、石崖成一体
  罗宗勇透露,专家给千佛崖保护性建筑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一是该建筑能有效地保护文物;二是能满足游客参观;三是建筑材料必须是轻质的、可逆的;四是建筑要简洁、美观。为慎重起见,国家文物局决定先对千佛崖南侧70米左右的崖面进行了覆盖试验,测定科学数据,对比试验效果。今年7月起,千佛崖南侧的“保护罩”将正式动工。
  在千佛崖景区办公室,罗宗勇展示了“保护罩”的效果图:“其实说‘保护罩’并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该是‘保护建筑’。”整个“保护罩”依山就势,像一个横放的“锅盖”将佛龛覆盖起来,在“保护罩”外立面上,以窗洞模拟佛龛的形态,反映出主要洞窟的分布。”罗宗勇说,届时游客也将在“保护罩”内游览。“保护罩”还将通过对建筑形式的处理,力求与整个摩崖融为一体。
  多功能
  保护罩也是博物馆
  “保护罩”的横截图显示,它不仅仅具有保护功能,还在设计中加入了复合功能。罗宗勇表示,新建筑不仅是千佛崖本体的保护棚,也是一座现场博物馆,“保护罩”将形成一座展示建筑,这是国外最先进和前卫的博物馆建筑形态。
  “‘保护罩’表面材料,由灰色粗颗粒陶板干挂组成”,罗宗勇所长向记者介绍说,这与川北建筑风貌协调,具有地方特色。
  目前设计的“保护罩”是一座半封闭的保护性建筑,覆盖后的内部环境并不追求恒湿的状态,而是减小湿度的变化幅度,千佛崖岩体的裂隙依然可能会导致渗水,因此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才是保护的最佳状态。
  文物保护
  道路为文化让路
  罗宗勇所长透露,在川陕公路从千佛崖前改道后,他们和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崖前的川陕公路进行了发掘,经过近半年的发掘,清理出明清时期的古蜀道石板路、清代石栏桥、栈孔、明代石雕罗汉像二十余尊,损毁的唐代佛像以及清代碑刻,考古发掘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地下掩埋了70年后又重新与游人见面。
  今年7月,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将正式开工,千佛崖在缔造“公路、铁路为文化让路”的理念后,又将创造全球崖刻文物保护的新范本。罗宗勇表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广元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要有机统一,做到尊重历史,尊重原貌,修旧如旧,建新不拆旧,并拿出最好的口岸给文化安家,公路、铁路给文化让路。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摄影报道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