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口碑高开低走,悬疑短剧离下一个爆款有多远?

时间:2023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钟乐
0

  近日,悬疑短剧《回来的女儿》在观众的唏嘘中迎来大结局。最初在悬疑氛围中热心探案的观众们纷纷吐槽:被开篇剧情吊足了胃口,故事却结束得如此草率?谜底揭开后我怎么更迷惑了?

  从备受期待到评分下滑,这已不是悬疑短剧第一次遭遇“口碑危机”。随着《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的热播出圈,多位实力派演员加盟《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悬疑短剧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热门剧场新宠。但此后悬疑短剧便扎堆上线,数量“井喷”背后却难掩质量良莠不齐,口碑高开低走成常态。

  自带流量的悬疑短剧怎么不灵了?作为类型剧目,“悬疑+”创作本就门槛高、难度大,故事讲究逻辑自洽,需要主创团队在人物、剧情等方面精心打磨。然而一些剧集追逐题材红利,情节过度追求“新”和“奇”,忽视了“精”和“细”,更缺少了“据”和“理”,观众自然不买账。

  严谨的故事逻辑是一部合格悬疑短剧的基本面。《回来的女儿》前几集引人入胜,福利院孤儿陈佑希踏上寻找好友小秀之旅,在阴差阳错中冒充李家失踪多年的女儿,发现了李家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人口中都在谈论小秀,却不见小秀身影,成功编织了核心悬念:小秀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她在潭岭经历了什么?究竟是谁害了她?“悬疑+”的魅力在于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可惜故事发展过半,叙事便偏离了主线,纷乱的线索并未成为揭秘核心悬念的铺垫,“坑”没“填”上反而喧宾夺主、模糊了焦点。同样,《谁是凶手》《八角亭迷雾》也没有摆脱“故弄玄虚”之感,逻辑紊乱、虎头蛇尾,很多观众陷入一团乱麻之中,直到最后都“云里雾里”。

  除了强情节、缜密推理吸睛之外,悬疑短剧佳作往往涉及现实议题,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大家口中“没烂尾”的作品,不仅开局节奏稳、悬疑感拉满、逻辑硬伤少,更重要的是以悬疑为外壳,注入生活内涵和社会情感,借以表达对于现实问题、社会心理的思考。

  《沉默的真相》的可贵之处,在于描画了一群小人物如何在冰冷长夜中守望相助、不懈地寻求黎明与真相,几经坎坷却没有放弃维护正义和司法光明的信念;把故事从幻象建构拉回了真实情境的《开端》,让这辆无限循环的公交车成为一个观察社会的切口,于“超现实”中演绎出现实感。

  反观《回家的女儿》止于家庭空间,没有跳出情感纠纷、个人恩怨的漩涡,未能将触角延伸至更多社会现实。尽管主创团队在还原时代背景、打造人物细节和影像风格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其中也不乏对人性的剖析、对时代的回眸,但逻辑架构撑不起表达的野心,想说的太多,最后只能蜻蜓点水、潦草带过。《白色月光》《陌生的恋人》等剧目也有类似问题,缺乏一以贯之的、精准的现实主义表达,诸多线索、细节无法形成震撼人心的合力,“有佳句无佳篇”,剧集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了。

  近几年来,“悬疑+”热浪风靡全球,各家视频网站争相布局,悬疑短剧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观众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当观众熟知悬疑推理的“套路”和“反套路”后,作品的诚意和新意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根植现实土壤、尊重创作规律、扎实打磨剧本,悬疑短剧才能突破瓶颈,迎来下一个“高光时刻”。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