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
聚焦数字时代的评论创新与影视艺术发展
2022·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日前在京召开。本次评论周聚焦“中国影视评论的创新与发展”“艺术与科技共振: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美术及其未来发展”“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理论·实践·传播”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表示,本次评论周目的在于及时跟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研究中国影视的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探讨新理论,特别是推进影视评论的新发展。
影视评论的新课题、新标准与新体系
在开幕式环节,与会的专家就当下影视评论的总体媒介特点,主流社会要求与基本目标等话题达成一致。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说,“人人都是评论家”成为一种现实,这是评论队伍的变化;批评话语的多样化,过去严谨、理性、规范的批评话语表达方式延伸为当前像弹幕这样碎片化、自由化、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这使得影视评论话语的格局更趋多元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倡议,立足中国影视实践,构建中国影视理论,回答中国影视问题。影视理论评论工作者要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影视之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则提出,要构建历史的、美学的、艺术的、人民的影视评价体系。该环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主持。
在嘉宾主题发言环节,章柏青、张颐武、王一川、张卫、钟大丰、丁亚平、周星等专家更为具象地提出,影视评论的专业深度、广度、锐度、温度来源于历史视角、全球视野、开放的心态、独立地位、针砭现实的勇气,学术影评与新媒体影评双轨并行,坚守客观立场,在大局观中保持评论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特点。
电影美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表示,中国电影美术在延续中国传统美术的基础上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在电影美术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发生着变革的当下,中国电影美术营造出了符合当代电影艺术发展和不同代际观众诉求的观赏效果,出现了像霍廷霄、曹久平、张叔平等新一代的电影美术大师。中国影协副主席尹力对霍廷霄提出的“大美术”概念深表认同,他指出,在区块链、数字化、元宇宙、虚拟拍摄、第三代互联网等这些新的概念下,数字时代电影的样貌和对电影美术的定义都发生变化。“大美术”概念正是对电影工业和创作中对原有电影美术的定义的升级和超越。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说,在一些项目和技术指标上,比如虚拟空间设计与虚拟摄影机的调度运用等层面,国内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先进的水准,这在《刺杀小说家》 《独行月球》等影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差距。数字视觉技术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运动捕捉技术成功地将运动数据赋予了数字角色;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式对抗网络等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有效地驱动数字角色的行为、控制数字角色的表情甚至是微表情的变化;虚拟摄影机可以超越各种物理限制,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地穿梭、运动;现场监视器内得以实时地呈现最终合成的影像画面;毋庸置疑的是,数字视觉技术,已然将当代电影推进至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孙承健呼吁,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在电影本体观念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深入摄影、美术、音效、剪辑等各个领域,因此电影创作者,无论是导演、编剧、剪辑、美术等等,都需要对此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新时代电视艺术的新升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关键技术、生产、传播等各个方面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和艺术的发展以极大地赋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容变革与艺术创新。全行业在导正文化方向、拓展艺术形态、呼应时代精神、聚焦重大社会议题、紧跟媒介技术发展与传播变化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电视剧、网络剧、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涌现出了许多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在增强文化底蕴、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中国电视艺术走向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意识,其中,主旋律电视剧主流化、文化类节目破圈传播、纪录片晋升为主流审美等现象,全方位地提升了中国电视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对此,“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理论·实践·传播”包括“电视理论·新时代中国电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和“剧集生产·中国电视剧的现实主义创作生态”两部分。
与会专家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影视艺术和网络短视频的服务目的是人,应当凸显人性美,而不是技术崇拜之下的炫技和猎奇。当影视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时,实则是“中国式”和“现代化”两种形态相互注解、创造新境界的过程,这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新的贡献价值。媒介研究和中国电视理论研究自我设限的状态应该被屏蔽,应对实践、历史过程加以认真研究,这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媒介身份和社会关系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电视理论研究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研究过程中保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入实践的学术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