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泥人张 Tianjin Niren Zhang Clay Figurines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作品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是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它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使其从佛殿神堂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它伴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雅化和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俗化过程,发展了民间艺术,使其创作兼具雅俗合一的艺术特征。郭沫若、徐悲鸿、赵朴初等曾分别题诗、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