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 Yangzhou Paper Cuttings
扬州剪纸是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它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千百年来,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殊异的艺术风格,适应各个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美化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扬州剪纸,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求变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纸感”和艺术魅力。扬州剪纸是南方剪纸代表作,“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郭沫若语)
扬州剪纸当以一代剪纸艺术大师张永寿先生为杰出代表。他的“写实、变化、概括、夸张”“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等剪纸要诀,为后辈剪纸艺人留下了创作经典;他毕生创作了数千篇作品,特别是《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艺术价值登峰造极,被人们称之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他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一个更高、更宽、更有深度的境界,以独步一时的风格魅力在中国剪纸艺术史上留下了久远的影响。
第一篇:扬州的地理环境
扬州市地处江淮平原的南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大运河,东通大海,四周河渠纵横,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丰富的鱼盐和农产资源。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扬州一带建筑“邗城”,秦时置邝陵县,秦末称江都。西汉时为广陵国都,后改称吴州。隋朝开皇九年改为扬州,一直沿用至今。东汉后为历代州、府治所。扬州在历史上曾三度兴盛。最早的繁荣出现在汉朝,那时扬州是“饭稻羹鱼”的鱼米之乡,民间手工业开始活跃起来。唐代的鼎盛时期,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水陆交通的枢纽,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是东南沿海闻名的商业大都会城市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754年,高僧鉴真就是从这里启航东渡日本的。清代扬州是漕运和盐运的咽喉要地,出现了经济上的第三次繁荣。当时康熙、乾隆二帝六下扬州,在瘦西湖沿岸,建造了100余处建筑群,构成了“三十里楼台,二十四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风貌,曾有“园林之盛甲天下” 之称。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扬州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着名的文人骚客和民间艺术家,遗存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活的文物。现在扬州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扬州至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在古代曾被誉为“中国三大文化名城”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笫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第二篇:扬州剪纸的历史渊源
扬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据南京大学民俗艺术学专家陈竟教授研究考证,扬州民间剪纸大概起于汉代,它是伴随着民俗生活产生,并应用于漆器、铜器、彩胜、灯彩、刺绣等民间艺术形式。汉代,扬州民间剪纸前身----金银平脱技艺就很发达。这种工艺是用金银箔片剪镂纹饰贴在漆器、铜器表面,然后上漆磨光。扬州出土数以万计的漆器、铜器和残片就是例证。扬州盐铁使为献媚朝廷,一次就献漆器和铜镜逾万件,其中就有不少金银平脱的漆器和铜器。到唐朝时,金银平脱技艺仍不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多次将扬州所贡的金银平脱等名贵漆器和铜器赐给安禄山及其僚臣。(见《汉书》、《酉阳杂徂》)金银平脱漆器,不仅皇家所用,民间也普遍使用,佛寺也常用金银平脱漆器作经盒等。
隋代以后,扬州岁时年节流行剪“彩胜”的习俗。隋炀帝杨广三下扬州时,曾令宫女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唐宋明清时,剪“彩胜”在扬州民间更为盛行。唐代诗人笔下的“夜桥灯火连星汉”、“夜市千灯照碧云”,则是唐代扬州灯彩盛况的真实写照。明清时,随着盐业漕运的发展,扬州成为官商云集、豪富留驻之地。灯彩盛况更为空前。花灯品种繁多,其中有夹纱灯、走马灯、琉璃灯、料丝灯、绸绢灯、蔑丝灯、纸灯、佛灯等。灯的形状有龙、风、马、兔、蛤蟆、螃蟹、蜜蜂、蝴蝶、菱、藕等。其装饰手段多采用吉祥图案剪纸平贴,走马灯内转动的形象均用纸剪成。康熙年间曹贞吉《珂雪集.灯市叹》中就有“料丝五色称绝伦,镂空绘影增鲜新。”、“都门好手皆可辨,剪彩迷离惊创见。”诗句。这里所说的“镂空”、“剪彩”就是指剪纸。上面均贴剪纸纹样装饰。
立春之日,人们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春幡,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元旦,妇女簪松虎、彩胜。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翦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明前后,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烧纸钱,挂彩笺(幡胜),用来祭奠鬼神。四月十四日,为仙人吕洞宾生日,人们芟翦千年蕴旧叶,交好运。有结姻聘币者,绞缯绢肖其形,与吉祥草及葱、松四色,并列盆中。端午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人们以缯绡剪艾叶制成华胜和健人,并互相赠遗。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姝、蛇、铉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七月半盂兰盆会,人们刻木削竹,饴蜡翦彩,模花叶之形,为盂兰盆。除夕,人们翦老虎柏子花,相互馈贻,祝贺吉祥。门厅之楣,贴欢乐图(又名“幡胜”、“春幡”、“挂笺”、“门笺”等),以迎祥祉。(见《唐宋遗纪》、《梦梁录》《清嘉录》等史书)
扬州自古繁华富庶,人们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寿诞,刺绣更为盛行。所以大多家庭妇女,自幼即工于刺绣,古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早在汉代,扬州刺绣就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的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就是佐证。唐代,扬州经济繁荣,号称“商都”,手工业极盛一时,更加促进了扬州刺绣业发达。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几次东渡日本,均携带刺绣佛像,随行人员有绣师多名。明清时代扬州戏曲业繁荣,佛教兴盛,除闻名遐迩的天宁寺等八大名寺外,其它中小庙宇则不胜枚举。扬州各种戏剧所用戏衣、戏具和庵观寺庙的殿宇、佛事用具均以刺绣装饰,使扬州刺绣业空前发达。扬州刺绣不仅成为清代皇上贡品,而且民间服饰、门帘、床帏、帐幔、香球、香袋榻垫、靠褥、枕头等日用品,都盛行丝绣和贴绣装饰。明清时代扬州的绣娘很多,几乎每个家庭妇女和尼姑都会刺绣。而刺绣的底样就是剪纸,因此,许多绣娘也是剪纸能手。还有一些人成为专门为绣娘提供剪纸花样的职业民间艺人,走街串巷,销售剪纸花样。并且出现了绣货店,专门组织和销售花样、绣品。扬州辕门桥至教场街一带,为绣货店比较集中的地方。由此,扬州剪纸便与扬州刺绣结合,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剪纸艺术,这就是着名的“扬州花样”。专门为绣娘剪图案的剪纸艺人,扬州人也就称为“剪花样的”。
扬州历代民间剪纸艺人众多。其中史书记载且有代表性的有二家∶一是包家;一是张家。
包家:包壮行,明代文臣,崇祯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他能用纱绸剪贴制成奇石、树木、车马、人物、宫室等灯彩,人称“包家灯”。他制作的灯彩流传江苏、山东、安徽一带。据黄易《秋庵遗稿》记载,他于乾隆五十六年在山东济宁度元宵节时,看到家乡“包灯”,曾赋《包灯诗》赞颂。包灯、剪纸一直流传到清代,包钧就是包家杰出的后裔。他最工剪纸书画,称为奇技神剪,所剪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陈文述有诗咏云:“剪画聪明胜剪花,飞翔花鸟泳苹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陈文述《画林新咏》、方莲舫《蔗余偶笔》)按∶包钧剪纸,仅见清蒋光煦藏剪画设色册十二页,见《别下斋书画录》。可惜包家此剪纸自此之后断代,未能传承下来。
张家∶张万国,生于清代咸丰四年,祖上二代和姐姐均是剪纸艺人,名字已失传。张万国生有四子四女,他传子又传媳,传女又传婿,先后共有子女孙辈近三十人以剪纸为生。其中剪得最好的是张金玉、张金盛兄弟。张金盛传给张永寿,张永寿传给女儿张秀芳、张慕莉等人。张家是一个剪纸世家。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1955年扬州成立了民间工艺社,1973年改名扬州工艺厂,以张永寿为代表的一批扬州剪纸艺人集聚厂内,专业从事剪纸创作,积极安排师徒传承。张永寿从12岁随父学艺,经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数千幅剪纸。他的剪工熟练,技艺超人。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将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从花样发展为供人们欣赏的剪纸装饰品。至此,扬州剪纸进入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张家剪纸发展到顶峰。1979年张永寿获得了在剪纸方面正式命名的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日本朋友称赞他为“人间国宝”。
第三篇:扬州剪纸的传承技艺
扬州剪纸是一门艺术,其技艺十分精细,且富有神韵。具体为:
一、明确意象
不少艺人在剪新花样时,总要先要在纸上画样稿,然后再开剪,这个画稿的过程便是明确意象。而杰出的剪纸艺术家张金盛和张永寿却不这样,他们剪的花样名目繁多,从来都是不打“底子”。并非他们没有“底子”,而是长期积累,娴熟于胸,正如“胸中千般菊,剪下出奇花”。张永寿曾总结其经验为“八个字”:“写实(求其真)、变化(求其美)、概括(求其活)、夸张(求其神)”。他的艺术魅力,源于对事物的潜察默记,认真地“选形”、“取势”,“善于观察,取其特征”,方能“闭目如在眼前,出手如在剪下”。
二、确立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
1、适用装饰型:
最早的剪纸是作为花样提供给妇女绣花之用,其中有鞋花、枕花、肚兜花、门帘花等装饰性比较强的适用品。但这类花样大部分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题材为主,随意性较大,可通过变型,夸张、对称、抽象等手段来表现。
2、原始的装饰图案:
在剪制图案时,一般采用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形式来剪。二分之一的作品有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蝴蝶、双喜等。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意思基本一样,绝大部分以圆型图案为主,有八龙、八凤、八鹤还有花鸟鱼虫为题材设计出的图案,外边框再加上吉祥的云头、如意,灵芝等形状的花边点缀成为一幅较为完整的作品。3、折枝型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剪纸从最早的适用装过渡到目前的欣赏艺术,比如剪菊花,只需要一两朵花,枝杆和几片叶子既写实又不繁锁,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相同,画是用笔,而剪纸是以剪代笔,剪出流畅的线条。
三、剪下要诀
1、圆如秋月。比如剪梅花的五片花瓣必须剪得圆润、饱满,每一瓣都要剪到位。
2、线如胡须。比如剪线瓣状的菊花,它主要以线条表现,剪出的线条要流畅,飘逸,要有风吹过来的动感。就像老人胸前的胡须自然。
3、尖如麦芒。比如剪竹子,松枝的叶尖都较细,但要用剪刀的功夫来表现出竹叶和松枝的挺拔和尖锐,感觉要向麦芒一样能戳人
4、缺如锯齿。比如一些花叶是锯齿状,剪时就要注意它的生长规律,剪出它的力量,将叶边剪成锯齿一样的锋利。
5、方如青砖。一般在剪纸过程中剪方的地方不多,只有作品有外框的情况下才可能用到,有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但剪这类带边框的作品就必须,线条的平等,角度的准确,就像是建房用的青砖有菱有角。
以上这五个要诀,是扬州剪纸风格的标准,无论剪什么样稿都必须根据这种标准,剪出的作品才具备扬州细腻,典雅玲珑剔透的风格。
张永寿的剪纸,除线条流利婉转,剪法生动活泼外,还另有一套独特的本领。如剪飞鸟要从翅膀剪起;剪游鱼要从头部剪起;剪老虎要从后脚趾剪起;剪花卉要达到 “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剪口整齐、光洁、均匀。剪每一幅作品构图都要做到“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扬州剪纸使用的纸张以安徽手宣为主,而一般不采用机宣,要求质地平整,厚薄适中,纸里没有草棒和砂子。宣纸颜色匀为白色,没有经过色染,柔韧性好,剪好的作品可任选颜色纸来衬托,这样便于收藏,而染过的彩色纸性能要比白宣脆一点,还有个缺陷是不宜久放,时间一长纸就会褪色。扬州剪纸必须配备一把合手的剪刀,首先剪刀大小要合适,而不是越小越好,第二钢火要好,钢火不好的剪刀磨出来的剪口不够锋利达不到要求,第三,买回的剪刀要自己亲手用砂轮水磨,切不可用机器打磨,把剪刀的剪苗磨削、磨尖,不可心急,磨一把剪纸刀需要花上两天时间。磨好后再找一位专业磨剪刀的师傅开一下口。注意剪尖对口要准,切不可有长短。剪刀要注意保管,只能专用。
剪纸作品很难保存,古代的剪纸作品均散轶在民间而不复存在着名艺人张永寿的作品,因部分精品由国家收藏保护以及提供出版,至今我们尚能一睹其艺术魅力。张永寿毕生创作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20世纪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百花齐放》剪纸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之题读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百菊图》是张永寿多年剪菊的艺术结晶,共101 幅,从整体来看,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皇皇画卷,千姿百态,斗艳争妍。从每一幅看,在统一和谐的韵律中,又各自有着章法上的变化。那“麒麟角”顿角峥嵘,昂扬可喜;那“紫松针”锋芒毕露,俏拨可佳;“醉红妆”如美人酒后,不胜娇羞;“芙蓉面”似出水芙蕖,分外妩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百菊”,花枝招展,笑靥迎人。
人们相互传达思想和情感,要借助于语言。艺术家也喜欢把艺术表达的方式比喻为“艺术语言”。如绘画中的国画的艺术语言、版画的艺术语言、油画的艺术语言等。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语言,特别是扬州剪纸,由于表现样式上的独特性,也形成了“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而这“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也就是扬州剪纸的价值所在。
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小剪,几张纸片,其基本手段也就是在一张张平平的薄纸上剪出种种图案来。剪纸形式的制约性很大,不可能象绘画那样,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墨与色的无穷变化,把物象的体积、质感、浓淡、虚实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艺术的特色常常就蕴藏在工具的特性之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色”来。
同其他地区的剪纸艺术相比,扬州剪纸的“艺术语言”十分独特。扬州剪纸在表现物象时并非面面俱到,常常是借助各种线条,用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内容。在表现物象时,扬州剪纸又特别注重物象的“轮廓”,剪纸艺人常说“要先剪个大样”,“大样要有神气,有势”。这个“大样”就是轮廓。“大样”借助轮廓的形态,动势等,传情达意。仔细揣摩张永寿的菊花,便可领会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轮廓仅是剪纸造型的基本骨架,还需要各种细节使之充实、丰富、美化,扬州剪纸艺人所说的“先粗剪,再细剪”,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扬州剪纸的最终艺术效果,正落在这个“细剪”上。扬州剪纸的“细剪”,手法是多样的,如“布白”、“穿插”、“间架”、“疏可走马,密不透针”等,都是在点、线、面平面布局中,求得画面的特殊效果,求得画面的美感。
扬州剪纸多以单纯为美。细细品味扬州剪纸中的优秀作品,常常是以单纯求丰富,以对比求和谐。单纯而失丰富,容易单调,丰富而失单纯,则易杂乱。扬州剪纸有的是以大块面为主调的,也有是以密密细丝般的线条为主调的;有以挺而刚的线条为主调的,也有以曲而柔的线条为主调的。并且是在主调的变化中求得画面的疏密、曲直、长短、刚柔、枯润、开合等,体现出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