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顾绣:诗心画绣出深闺
顾绣传承人富永萍绣制《平复帖》绣品。 岳诚摄
顾绣作品《虞美人·蝴蝶花》
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来到豫园,共同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文艺演出。豫园所展出的精美顾绣,令在场贵宾赞叹不已。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起绣品,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殊不知,清代的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而顾绣本身,反而少有人提起。顾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知名度和她的传奇历史以及在技艺上达到的高度远不相称。
诗心入画绣,巧手夺天工
顾绣,俗称“画绣”,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的女性眷属创造、发展和推广,并因此得名。后来,顾绣把松江画派画理风格融入刺绣技艺、画绣结合的艺术特点,成为有别于日用工艺的纯观赏艺术品,对后世江南乃至中国刺绣的发展影响深远。
顾绣的背后,藏着一段关于上海的历史。它的精微、细致、品位,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丝丝入扣。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便是以“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编织出晚明时上海的民间生活图景,写出了一段绣品传播天下的历史和一座往昔的上海。
顾绣的绣艺不同于其他绣派,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针法多变、时创新意。明代画家董其昌曾感慨:“望之似书画,当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顾绣专以描摹元明名人字画为长,尤擅山水、人物、花卉。以松江画派画理为刺绣指导,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几代顾绣传人创造了适应“画绣”制作需要的“写生绣法”,即以不同的针法表现山远水近的透视法则以及人物肌理明暗的素描关系。清人丁佩《绣谱》说:“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近于画,可以画理之深浅评之。”顾绣名绣实画,规摹意境,非诗心不能为之。
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甚至难以为继。清末,顾绣渐趋湮没。新中国成立后,这项绝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举行顾绣大展,那些历尽年华的古老绣艺,一经亮相,便惊艳四座。可惜的是,继承了顾绣技艺的老绣娘,已经不多了。
顾绣作品《芦塘饮鹅》
期待走出深闺
在上海松江岳阳街道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内,有一间松江顾绣研究所。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常在这里指导几位绣娘一起绣作。
顾绣,起于闺阁之中,如今却仍被“养在深闺”。要摸出顾绣的门道需要3年,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绣娘起码要磨炼10年以上。较长的制作周期也让它的市场成本较高,一件能称得上优秀的顾绣作品,需要一名绣娘花费一年甚至几年潜心而作。
松江一直以复兴顾绣为己任。20世纪30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开设顾绣班,由来自江苏南通的宋姓女教习传授顾绣技艺。当时顾绣班中的一位女学生戴明教,以后成了顾绣传承中的一位关键性人物。2006年,顾绣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戴明教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目前,顾绣市级传承人除了钱月芳,还有朱庆华、高秀芳、吴树新、富永萍。
据了解,多年来松江岳阳街道出资扶持,已经为顾绣研究所留住了7位合格的绣娘。在上海松江,除了顾绣研究所,还有几家单位在从事顾绣传承,但是在外界看来,顾绣依旧是小众文化。目前,除了故宫、沈博、上博等博物馆,其他很少有地方能看见顾绣作品,也很少有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顾绣。绣娘后继乏人直接导致顾绣的传承面临窘境。
但顾绣并非没有市场。记者了解到,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最近正在筹备一场顾绣专场拍卖会,拍品包括多位松江绣娘近10年来的顾绣作品。举办现代作品的专场拍卖,在顾绣保护传承中尚属首次。非遗的传承发展,既需要政府扶持也可以借助市场的活力。顾绣拍卖,或许不仅能拓展作品的市场,吸引多元社会资金注入顾绣的传承发展,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顾绣,吸引更多人学习顾绣、传扬顾绣。
(光明日报上海5月24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通讯员 居嘉)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