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大数据时代更需创作“小清新” 提供正能量

时间:2014年05月0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宫春科

  与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相比,现在想发表文章变得容易了——博客、微博、微信的出现让文学爱好者有了更加自由、宽松的“刊发”平台和渠道,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当编辑、出“专辑”,甚至还能办一份当下流行的“自媒体”。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发表与出版变得容易时,阅读与接受就变得困难了。对于文章作者来说,像无网络时代那样在市报发篇文章就可以成为市里的名人,在省报发篇文章就可以成为省里的名人,出本书就可以成为全国知名作家这样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上可以搜出某人成百上千篇文章,有人出版的书籍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完全不夸张,但写了一辈子,产量也颇丰,大多数文章却是谁写谁看,依旧“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样讲,并不是说这些文字作品都是文字垃圾。其实,无论是书籍、文章还是论文,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其中不乏闪光的思想、感人的故事和给人启迪、催人奋进的言论。只不过,现在做披沙拣金的工作似乎越来越难,愿意成为“寻章摘句老雕虫”的作者和读者越来越少——信息太多、时间太少的矛盾,正让越来越多的信息失去本来价值而成为“碎片”和“垃圾”,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  

  对于踌躇在信息泛滥和价值匮乏矛盾中的读者来说,谣言、艳情、鬼怪、灵异和噱头只是作者提供的“兴奋剂”和“止疼片”,药效难以持久。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鼓舞人,作者必须直面大数据时代的冲击,照顾读者的感受,珍惜读者的时间胜于自己的时间,真正做到“小清新”。  

  做到“小”,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简短而让语言与思想支离破碎,让写作微博化,而是真诚地创作,不矫饰,不浮夸,更不造谣生事,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深切的感受用最直观、最易于理解和接受、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确保“清”,是指不为名利而创作。我们不反对为了谋生或改善生活去写作,也希望能够通过提高稿费待遇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然而,如果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名和利,就会只关心能否公开发表、出版机构权不权威,而不去过多关注自己到底写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以及读者爱不爱读、能不能接受。如此,与其成为高产多产的文字垃圾制造者,还不如集中精力,浓缩思想,精雕细琢,尽量用最小的文字空间展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延续作品的生命力。  

  坚持“新”,是要弘扬真善美,提供正能量。“新”不是一味地奇,也不等于怪,更不是煽情哄骗和无原则地标新立异。“新”是通过创新,和别人分享快乐,给别人希望,凝聚人心和力量;是通过写作,探寻真理,推动发展。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雷同的噱头、华丽的辞藻、无厘头的幽默和故作深沉的矫情,才能避免喋喋不休、文过饰非和编造捏造。  

  总之,创作只有走“小清新”的路线,才能字字珠玑,精彩纷呈,才能在“声光电”多媒竞出、“纸网屏”竞相风流的大数据时代,让语言文字变得立体鲜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