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热议《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
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纪实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持续引发读者热议。
《朋友》对于往事的追忆,让年过花甲的河北作家何申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1996年冬,河北省作家协会换届,7位正副主席中,只有贾大山和我是来自省会之外基层的。在那之前,大山兄任正定文化局局长时,我亦在承德文化局供职,全省开文化工作会曾遇见过,只是来不及详谈。心想同为副主席,总有机会请教,不料大山中年早行,让我遗憾不已。后来看了《忆大山》一文,使我对大山兄有了不少了解,更感觉习近平同志虽身居高位却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这次又读到《朋友》,春雷重新采访当事人,还原了当年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的细节。这是领导人与文化人的一次感人至深的交流。这交流,不仅显示了一位地方领导对文化人的敬重,对文学的热爱,更基于共同的文化理念:改革开放后渴望中国文化走入正轨、扫除文化积弊的共同心愿。文中细腻的刻画,让我仿佛回到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代,重新见到那些朋友,也愈加怀念大山。”
香港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王业隆曾在其任总编辑的《华夏纪实》杂志刊发过多篇李春雷的作品,他尤其看重《朋友》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启示。他认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最适合写重大、严肃的题材,写里程碑式的事件,写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因为它不但真实地反映时代风云,而且生动地描绘人物风貌。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应明白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报告文学作家徐剑这样谈起自己的感受:“《朋友》讲述习近平同志当年与作家贾大山的交往,堪与三顾茅庐等佳话媲美。不变的感动,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感动。习近平同志给人最大的感动,就是朋友永远不变。大山身患绝症,已经升任省部级领导的近平同志始终不忘兄弟之情,不仅在治疗上提供帮助,而且在大山弥留之际前往探望,让大山走得无遗憾无牵挂。这样至情至义、永远不变的朋友情怀,是真正的人间楷模和佳话,也是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评论家雷达之前读过习近平的旧作《忆大山》,此次又读到《朋友》,更加细致地了解了习近平与贾大山10多年的交往细节,再一次为他们的友情感动不已:“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与心的赤诚相对,是人格与人格的欣赏,是对人才的由衷尊重,令人想到高山流水谢知音般的境界。习近平为贾大山三次落泪,我读这两篇文章也是眼热心酸。”
一位光明网网友留言:“有了朋友的支持,再高的山也是平川,再深的海也是浅滩。淡淡的交往,深深的友情,让我们感受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正内涵。”
美国加州大学留学生李民生说:“一气读完《朋友》,泪水盈眶。为大山,为近平,也为日渐稀罕的肝胆相照。胸无襟怀,则文无锦绣。虽身在海外,但想到我们国家有这样的领导人、这样深厚的文化,我们的国家正在一天天强大和美丽起来,我们特别踏实。”
对于读《朋友》的感受,同样来自加州大学的刘志伟说:“太亲切了,太自然了。感谢作家,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精神食粮,让在海外的人士进一步认识祖国的最高领导人——这是一位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来自于群众、具有布衣情怀的领导人。”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