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平台载体 讲好中国故事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位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个方向: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一战略,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对于文化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让人充满期待。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的伟大,绝不是因为体量巨大,也不仅在于其所呈现出来的极其多样化的形式,而是在于内在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这些伟大的历史遗产无不构成了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
数千年来,外来的宗教、物产、语言、知识不断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输出到周边邻邦,建立起了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典范性”的生活方式,甚至让西方人产生中国遍地黄金的幻想。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商品的交换,沟通的自由,宗教的包容,是使中国文化伟大的重要原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载体和内容两个层面。我们过去不太注重文化投入,如今加大文化资金投入,改善相应传播手段,十分重要。在不断创新和拓展传播方式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并不是传播手段加强了,文化影响力就一定会提升。前苏联自1929年起开办对外广播,最初其语种只有德语、法语和英语,到了1986年,这个数字竟达到世界纪录般的75种。但这些数据绝不表明这个国家获得了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事实上,5年以后,它便宣告解体了。
因此,平台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只有价值才决定某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内在的吸引力或感召力。中国古人说,“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个说法常常被人误解为迂腐的儒家说教,但对一种地缘文化或地缘传统来说,它的“德”,应当是一种焕然彰显、直指人心的道义力量。从这个意义来看,强调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或想在实力竞逐中争夺话语权,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自己的文化在道义上对他人产生出强大的吸引和诱致力量。“直指人心”,是文化魅力或文化影响力的真正和终极的根据。
“直指人心”是传播文化价值的根本,而只有讲好故事才能“直指人心”。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所有这一切,要是没有好的传播方式和故事内容就无法实现。
不会使用现代媒体语言讲述当代中国故事,是阻碍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而不能适应现代传媒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变讲故事的方式,是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今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时代,那种一个国家一个电台、电视台,一个声音出来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依托国家主办、企业投资兴办以及个人自主参与等多种方式,讲述转型中国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五彩斑斓的魅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更大程度上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市场是创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平台。近年来,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在全球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13个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书架”等形式也在不断尝试。中央电视台设立了中文、法语、西班牙语、英语4个频道面向海外,许多地方电视台和一些商业电视台成功落地海外。
2012年,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影院公司,一跃成为占有全球近10%市场份额的国际第一大院线。当然,控制电影院线不等于控制电影内容。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态势,那种长期以来广为诟病的精神性内容不足的问题,才显得突出。我们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这些手段和场所,讲好故事做好内容,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逐步发挥“直指人心”的巨大影响力。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