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从科技需求的角度重新考虑纸媒转型

时间:2014年01月18日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张沭宁

《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

《The Daily》由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2011年推出

    当一个物种或产业濒临危机,人们会想起“达尔文主义”。同样,思考报纸的未来,如果期望到达新媒体“大陆”的彼岸,激情拥抱数字化几乎成为眼下纸媒通行的生存法则。

  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新媒体涉足新闻业,出现了博客日报、微博日报等融合媒体形态。但是,新、旧媒体之争不仅仅在于科技这个“体”,更在于基于科技演化所带来的核心观念变革。

  认清科技演化对媒体变革的影响 

  美国《连线》杂志前执行总编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指出,“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一直与其他生物“共生进化”且彼此交叉、缠绕,构成生态圈。生命的本质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作为“科技的内核”,信息、能量的交换和观念的分享、流动等都遵循一定规律。

  在新媒体的技术生态系统中,分享与关联创新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属性,用户的个体生产得到重视,移动平台上用户关系的观念至上,科技演化中观念和信息流动得到了实现……作为制度性媒体的传统纸媒如墨守成规,就会丧失曾经具有的流动生命体特征。

  iPad电子报刊《The Daily》尝试的转型之路不到两年便折戟。对其失败,业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在传统新闻操作手法上故步自封。何谓传统新闻的操作手法?就是每天一期,只有下载方能阅读;封闭在单一的iPad渠道中,不可与外界链接,更无法与社交媒体分享,甚至连自己的网站都没有建立——这显然与科技引导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格格不入。

  与此相反,号称“全球第一互联网大报”的《赫芬顿邮报》网站,最核心的做法是广泛的“分布式新闻”和以WEB2.0为基础的社会化挖掘。在全职记者、编辑队伍之外,该网站拥有的3000名免费博主、12000名公民记者、200万条投稿成为新闻制作来源,每月拥有12亿次页面浏览;而12年5400万人次的评论更是超越了美国现存所有新闻网站的相关流量——这样的协作创新成为一种商用标准并得到大众认可。

  可见,破解“新媒体旧价值”的迷思,还得从解读科技的生命体征入手,认清科技演化对媒体变革的影响。

  技术元素成就新的媒体文化 

  在人类几次传播革命中,科技一直对媒体起着抚育、滋养的作用。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自创了“技术元素”(technium)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一切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物质或非物质的创造也可理解为“技术系统”或“技术生态”,包括人类发明所具有的“繁殖”能力;此外,它还鼓励不同技术进行沟通以实现自我改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生命与信息领域的高度交叉与融合,就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催生的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文化形态也在进行自我进化。其中,对媒体文化体制具有颠覆性的是,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等科技应用会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影响媒体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生命演化框架下思考媒体的升级、更新等问题。

  第一,科技创造了“需求”,把媒体受众和用户更加深入地卷入技术生态系统。科技降低了人们利用媒体的“门槛”,在普通人与媒介的关系上出现了民众化转向——民众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生产新闻或者交换信息,正是这种开放式新闻观的表现;与此同时,新闻信息资源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信息资源需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在即时、在线、共享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媒介终端的最新形态构造出新的媒体价值与传播方式。例如,互联网符号@从最初的电邮功能演化到“@某人”,成就了微博、微信等广泛的互联和传播影响力;“图钉”、图片分享、职业社交等各种在线应用,满足了自我展示和定制需求,形成了新的传播时空观念……

  第二,科技把“兴趣”转化为一种“利益”(英文中是同一个词interest)。作为技术的重要载体,媒体产品可以观察技术演变的具体指向。在互联网上,以用户为中心、经由个人门户与群体连接的社会化生产(如自制、上传、晒、秀等分享行为)已然成为商业流行文化的宠儿。

  因此,从科技需求的角度来看,新旧媒体之争不在于器型,而在于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受众对于思想的分享和信息的互动需求;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流动创造收益、招来广告和付费读者,以及形成稳定的利润增长方式。

  学会与科技生态“共生进化” 

  科技需求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科技的这种自我意识正在入侵固有的思想理念和方式,颠覆原有的媒体模式。只有学会与科技生态与技术元素“共生进化”,媒体才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态”文明圈。

  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特别是2000年后出生的“技术重度用户”是逼退旧传播的主力。数字屏幕上的纸媒样式必须抛弃传统印刷版本透出的刻板与严谨,因为对于新一代网络人来说,平板电脑的360度视角、触摸反应、音视频伸缩和页面分层才算得上引人入胜的体验。作为经常在掌中游戏机、手柄操控以及虚拟、增强实境技术中演练的游戏玩家,这些技术文化再熟悉不过了。

  互联网正在把新闻业带回大众传媒出现前的“交谈”文化。《纽约时报》把刊头“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换成“所有的一切都是关于对话”。《赫芬顿邮报》号称自己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让旗下通过实名认证的3000个博主中不同身份的人(比如演员、建筑家和政客)同时辩论一个议题。

  报纸的衰退和转型或许不可逆转,但却可以干预,只是需要从科技需求的角度重新考虑转型理念。未来的新闻将是由旧媒体拥抱新媒体的传播优点(透明、互动、及时等)与新媒体汲取旧媒体最佳做法(“内容为王”等)形成的混合物。《赫芬顿邮报》不仅在名称上借用了传统报纸之名,而且一直在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派,包括重视政经、时评及调查报道,挖掘独家新闻等。同样,聚合来自Facebook、Flickr、Google Reader以及其他RSS摘要,是在线新闻的通行做法。《纽约时报》正是利用Bit.ly的网址缩短服务积累数据,然后再转化为社会化的新闻聚合服务News.me,从而链接、展示来自Twitter的信息。

  (张沭宁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编辑: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