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刚怀念恩师贾大山 把写小说当作"布道"
上世纪80年代贾大山(左一)参加人民文学笔会。资料照片
1月12日下午,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4年春节大联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腊月的北京寒风凛冽,人民大会堂里温暖如春,高朋满座,精彩纷呈的演出,让人看到了我国文化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面对“群贤毕至”的情景,我想起了当年与我创作生涯的领路人、恩师贾大山先生一起参加类似活动的场景,不禁眼眶湿润,心潮起伏。
我第一次见到贾大山先生,是1983年的初冬。我冒昧拿着自己的习作请他指教。那时,他刚担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把我的习作转给县文化馆的老师,发在他们编印的刊物上。他认为我艺术感觉不错,对我说:“你再写一篇吧,我给你往省里推荐。”此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发现文学新人的惊喜和爱护之情。那时,贾大山先生正在全国文坛走红,他的《取经》曾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据说当时日本有个“二贾(贾大山和贾平凹)研究会”。他小说的风格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作者。因此,他的话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对创作也更有信心了。
大山在创作上不赶潮流不跟风,而是根植于正定这块沃土,笔触深入老百姓灵魂深处,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常对我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把写小说当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给人心以警悟、以劝导。他说他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
当年习总书记来正定工作后,慧眼识珠,发现贾大山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担任正定县文化局局长。贾大山先生果然不负重托,把文化局带领得风清气正。他上任9年,局里没有一笔吃喝账。
习近平同志看重贾大山先生的人品和文品,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年,习近平同志来正定工作后,求贤若渴,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就是贾大山先生。贾大山先生敬爱年轻的习近平,他曾勾画习近平在正定工作的风采:“他不是穿西装的改革者,而是一位含笑进取的改革者。”
习近平离开正定后,经常给贾大山先生来信,关心他的创作和工作情况。1995年贾大山先生罹患重病,到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时,习近平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亲自到医院看望贾大山先生,送去一个精心扎制的花篮。那浅黄的迎春、乳白的百合、嫩红的康乃馨……将病房的空气也濡染得温馨清新了。在那一刻,贾大山先生的心是最欢快的,仿佛,那可恶的病魔已离他远去了。
贾大山先生去世后,远在福建的习近平闻讯发来唁电,并托人送了花圈。之后,撰写了悼念文章《忆大山》,发在我当时供职的河北省文联的《当代人》杂志上。作为这篇文章的责任编辑,如今,重温这篇怀念文章,依然会被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
习近平总书记与贾大山先生的交往,体现了习总书记为人交友真挚真情、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反映出他正直善良、勤政敬业、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习总书记尊贤重士、求贤若渴、布衣之交岁久愈真、贫贱之交不可忘的崇高情怀,对发扬我们党尊重和爱护人才的优良传统,对当前更好地贯彻我党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大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晓婧)
· | 《花市》——贾大山作品 |
· | 《忆大山》——习近平发表追忆贾大山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