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国有文化企业的精气神

时间:2014年01月09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玉玲

  最新的国有文化企业年度“白皮书”如约而至,再次以丰富翔实的数据,描述了过去一年国有文化企业的“成长”,体现了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为判断,科学决策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在提高管理监督水平,一年一个台阶在加强出资人管理制度的探索。

  尽管数据有些“枯燥”,但改革探索的实践却是鲜活生动的,与上一年比较,仍能强烈地感觉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经验在丰富和积累;尽管报告有些“晦涩”,但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却是大气磅礴的,细细品读,依然能感觉到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前行的步伐。

  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但也不能沾沾自喜,还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看到前进中的差距:有的国有文化企业刚刚完成转制,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没有如人所愿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有的国有文化企业“小富即安”,缺少战略眼光和文化担当,没有“国家队”和“排头兵”的精气神;还有不少占有优质资源的国有文化企业,却活力不足,保持“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不仅没有为产业发展提供“正能量”,反倒还加剧了“不公平”竞争。

  问题倒逼改革,差距催促进步,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依然还在路上。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也提出“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国有文化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国有文化企业也像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应有“共和国长子”的精气神,担当着推进国家现代化的神圣职责。

  与其他国有企业改革不同的是,国有文化企业还应有自己独特的精气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当代精神素质、增强中国软实力方面承担特殊的职责和使命。

  面对市场化的新课题,不少刚刚转制的国有文化企业,需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市场的大海中学会“游弋”,并最终能如鱼得水,驾驭航船,接受市场的洗礼和考验。大多数国有文化企业曾有辉煌的过去,凝结着上一代文化人的奉献和追求,在新时代依然要保持那种“舍我其谁”的精气神,既能占领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又能“接地气”,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世精品,肩负起引领我国文化产业方向、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面对国际化的新课题,国有文化企业要有全球化视野,“长袖善舞”:既要按国际惯例行事、学会国际通用语言,又要展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韵和气派;既要有敢于“亮剑”的文化自信,又要有开放包容的精气神,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招纳和经营国际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兼容并包,为我所用,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尽快做强做大,参与更高水平的、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尤其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国有文化企业更要有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善于学习、大胆创新,用全新的视野和谋略,掌握顺应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本领,才不会被时代的大潮“抛弃”,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抢先一步”,赢得新的发展机会。

  要实现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让国有文化企业大放光彩,仅凭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是不可能的,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扛起“改革”的大旗,在改革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用改革释放活力,在改革中实现新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改革,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企业出资人管理,完善文化企业国资管理新体制,为国有文化企业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观上,鼓励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微观上,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文化企业运营新机制,打造一批实力强、影响大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骨干企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彰显国有文化企业的精气神。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