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感受绰普山下文化气息

时间:2013年11月19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崔士鑫

  到萨迦县的吉定镇冲达村采访时,正遇上县里举办“西藏首届八思巴文化节”,据说这是萨迦建县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年轻的镇长李伟、在吉定镇驻村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朗嘎措姆,谈起这一话题,都满脸喜色。因为“八思巴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吉定镇特有的“吉定藏戏”,组委会专门安排在八思巴文化广场上进行表演。吉定镇的藏戏队是群众自发组建的,县里拨款为他们添置了服装,他们的拿手戏是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卓娃桑姆》。

  “吉定”的本义是“妙善台地”,或可译为“妙善舞台”。不知是不是与这一吉利的名字有关系,这里的文化底蕴比较丰厚。吉定的藏戏很有名,还有边歌边舞的“帕定谐钦”(帕定是吉定镇一个行政村),许多人也会跳萨迦独有的、祀神迎客的“索”(藏语意为“献供”)舞。在这次“八思巴文化节”上,“帕定谐钦”在全县11个乡镇选派的33个节目中,夺得了第三名。

  我们这次走访吉定镇的主角之一,在冲达村。藏传佛教噶举派“四大八小”之一的“绰普噶举”主寺,就坐落在村子西北部的“迪巴热扎”山上。1212年在此建寺的楚成喜饶是南宋年间藏地著名译师,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绰普寺成为讲听佛教各大经论的中心。他塑造的绰普寺强巴佛像高约30米。寺南还有一座“十万佛塔”,高达6层28米,是藏传佛教早期最大佛塔之一。可惜后来都遭毁坏。

  在去绰普寺的途中,远远可以望见残存的“十万佛塔”塔基。四周已围上了脚手架,显示正在修复。负责修复工程的僧人旦巴坚参介绍,绰普大佛塔是当时后藏五大佛塔中建造最早的,比著名的白居寺“十万佛塔”还早。修复工程去年开工。

  旦巴对现在不少人不大了解绰普噶举的历史,感到有点郁闷。由于发音相近,有人把“绰普”汉译成“楚布”,与噶玛噶举派主寺楚布寺(在拉萨堆龙德庆)搞混了,甚至有想去楚布寺的人,来了绰普寺。他详细解释了“绰普”的含义:绰普寺附近有两座大山,形状都像蝎子(藏语称“迪巴热扎”),民间认为一座是公蝎子、一座是母蝎子。蝎子在藏传佛教中被看作是愤怒的象征,称为“绰”,故这两座山分别称为“绰普”(意为“雄蝎”)和“绰姆”(意为“雌蝎”),而绰普寺正建在绰普山上。

  旦巴更自豪地告诉我们:绰普噶举有独特的“不二密法”,写在两部经典中,其中一部经典,记载了绰普寺建寺以来的详尽历史。前几年他们从哲蚌寺整理出来的经典古籍名录中,发现了其中这部经典的名字,正在设法争取将相关内容复制下来。

  去年县里成立了民间艺术团,下乡演出,很受欢迎。吉定镇的群众也自发组成了藏戏队。春节开耕仪式、夏季“林卡节”、秋天望果节等节日期间,各村都组织演出。

  文化需求显然并不只是文艺节目,还有平时的读书看报。村主任普拉提出意见:冲达村是2008年由3个村合并而来,人民日报藏文版等报纸要3个村轮流看,不大方便。《西藏日报》所属的《西藏法制报》他只看到了汉文版,却没有收到藏文版,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听到记者答应回去会帮他问清楚以后,他才如释重负。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