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活力在于青年
10月18日,演员在现场表演。当日,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拉开帷幕。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47台海内外精品剧目亮相,国内原创占了三分之一;经过艺委会层层遴选和精心指导,8位青年艺术家的6部作品进入今年的“委约作品单元”;60项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63部微电影,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将为“青年艺术创想周”敞开,让艺术梦想尽情放飞、激荡;近2万张优惠票使普通群众和青年学生走进剧场,“艺术节进校园行”覆盖上海五个大学城区……这是一组来自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数字。不同的数字都指向一个方向——青年。
青年是艺术的未来。显然,进入第15个年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继续“做精”演出展览,“做实”文化惠民,到更加“做亮”青年板块,从名家、名团、名剧纷至沓来,到原创新作闪亮“首秀”,上海国际艺术节更立志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青春与活力的舞台,成为“孵化”青年艺术家的摇篮,成为市民艺术素养的培育平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节出品”从这里“走出去”,传递包容、开放与创新的城市精神,呈现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今年艺术节委约创作的三部作品,未演先热,引发国际演艺界关注——著名作曲家谭盾历时五年,用《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委约田沁鑫创作话剧《青蛇》,探求“东方禅学”的国际化、当代化表达;艺术节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委约音乐话剧《苏州河北》,向世界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动人故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从这里获得艺术的滋养与熏陶。继去年成功举办“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用7位“80后”“90后”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组装成一台演出,邀请世界各国演艺界“掌门”前来观摩,当场达成的海外演出邀约就有25项。今年,这一计划迅速成长为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推出的“青年艺术创想周”,尝试艺术节“开门办节”和艺术院校“开门办学”理念的有益结合。今年艺术节还创设“亲子板块”,将艺术教育覆盖更广泛人群。
“上海国际艺术节将艺术家、创作者、机构、表演团体、公司和部门齐聚于此,展现了上海和中国文化事业的巨大生命力,同时为众多来自不同学科和国家的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实体平台,她提醒我们,城市的文化政策需要为对话和社会参与提供公共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丹尼尔·克莉诗如是说。我们也期待,为市民与公共艺术之间构建新的对话和桥梁,让昨天遇见未来,让创新激活传统,上海国际艺术节能够坚守那份专业、质朴与青春。
(编辑:苏锐)
· | 文创产业已成首都第二大服务产业 |
· | 文化创新依赖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