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合思路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意味着利益的调整、价值的重估、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转换。由于新旧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法律建设的滞后、道德教育的盲区,产生了各种无序的利益追逐,“诚信”正面临危机。诚信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危机,诚信文化建设是克服各种社会失信现象的良方。
社会转型期诚信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诚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已经预示着诚信文化建设的推进有其特殊的难度:首先,诚信文化的潜在性、隐匿性决定了对其单独进行考量存在较大困难,需要从商务、政务、社会、司法等社会实践领域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考察;其次,诚信文化的内在性、复杂性决定了诚信文化建设最终是社会人的教育、改造与转化的工作,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在转型期,利益问题已触及社会方方面面,如何保证诚信在个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实现也必然要从系统性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思路。
诚信文化因其精神性文化的特点而使诚信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除此之外,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交结,也使我国诚信文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
一是历史错位与传统诚信文化现代转化的艰难。诚信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先哲以“天人合一”的智慧推出诚信之道,以德性理论构建诚信文化,通过先人们世世代代的道德实践,中华诚信文化独树一帜。当今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我国诚信文化传统。但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基础是以农业为本的小农经济社会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这与以全球化、网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当前我国社会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化面临着困难。
二是逐利驱动与诚信文化价值定位的下移。当前我国处在尚未成熟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意识日益觉醒,利益诉求日益高涨。由于法律制度尚不够完善,通过钻空子、搭便车来获得利益的途径客观存在。在巨大经济收益的诱惑下,人们总是乐于选择成本低的失信行为作为自己的牟利手段,诚信文化在膨胀的利益欲望面前不堪一击。换句话说,当经济利益与诚信文化发生矛盾时,许多人倾向于选择经济利益,而将诚信摆在次要的位置。
三是新旧体制转换与诚信文化制度建设的盲区。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社会体制和结构的转换过程中,与之相配套的许多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或者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使得诚信文化建设缺少制度支撑。例如,与社会信用管理相关的专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征信数据的采集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还处在起步阶段;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缺乏制度支持与规制等等。
四是“重形轻神”与诚信文化建设中文化向度的薄弱。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形轻神”倾向,比较重视文化建设的外在器物形式要素,而容易忽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要素。受其影响,当前的诚信文化建设也容易走向工具化、形式化的路途,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容易受到忽略。
以统合思路破解诚信文化建设的难题
如何破解诚信文化建设困境,需要引入新的思路。笔者认为,诚信危机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诚信问题具有社会普遍性,涉及社会多方面领域,因此诚信问题的治理与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线形的和局域形的思路。线形思路的特点是简单,不能应对复杂的问题;局域形思路的特点是分散,注重于个别领域或个别方面,不能兼顾其他,因而难以形成力量。对于诚信文化危机这样的复杂问题和建设难题,必须要有整合系统的思路来寻找破解诚信危机的行动方案,统合力量来推进诚信文化的建设。
统合思路不限于诚信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行动组织的设计,同样也运用于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上,在某种意义上,统合也是一种方法。但是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不是盲目追求某种偏好,而是来自现实对统合的需要和可能性。换言之,统合也需要有基础和条件。就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而言,也只有在具备统合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运用统合的思路。基于诚信文化精神性的特点,在讨论诚信文化建设统合问题的时候,必须从精神文化的特性上来寻找诚信文化建设统合的可能性条件。当然,在聚焦诚信文化精神特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诚信精神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在内的制度条件、生态现状,以及社会基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这些都是统合的条件。以此省视我国现今社会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诚信文化建设已经具备统合的条件。
首先,诚信文化是社会各个领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文化。诚信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传统诚信仅仅限于个体的德性,囿于家族与朋友狭小的“熟人圈”。虽然个体德性仍然是社会诚信的基础,然而当今时代对诚信文化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了传统诚信文化的范围。诚信原则不仅通行于熟人之间,更被要求通行于广泛的陌生人之间;诚信原则不仅仅作用于乡村家庭领域,更是国家政治、城市经济与公共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诚信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人们活动和交往的伦理要求。可见,诚信文化是整个社会不同领域和社会成员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养料,建设诚信文化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其次,不同领域诚信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支持是统合诚信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诚信文化精神性的特质使其具有快速的蔓延力,人为的设域与阻隔完全是徒劳的。在经济领域失信受益,则失信之风会快速飘向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影响这些领域的诚信文化。同样,政治领域的失信也会影响其他领域的诚信建设。人们会自我安慰:官员可以不诚信,我为什么不可以?趋利性心理与“比坏”的心理助推失信蔓延。鉴于此,诚信问题的治理需要统合共治,否则辛苦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当然,从积极方面看,不同领域诚信文化建设又是相互支持的。例如,某一领域对失信的严厉打击不仅遏制了本领域的失信势头,对其他领域的不诚信行为也是一种告诫。同样,某个领域诚信文化建设得好,对其他领域诚信文化建设既树立了学习的样板,又是极为重要的信心鼓励。总而言之,不同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相互性、交融性显示了统合建设诚信文化的必要性。
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建构
破解社会转型期诚信文化建设的困境,提高我国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效果,真正解决社会失信难题和避免社会诚信危机,应以系统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向建构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具体来说,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模式建构如下:
一是诚信文化建设领域的统合。就是指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诸领域诚信文化建设的统合。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各领域诚信文化建设不能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而应相互配合、有机贯通。要实现它们之间的统合贯通,应打破领域之间不相往来的文化壁垒。随着网络的普遍社会化,领域之间的文化壁垒逐渐打破,为领域间的统合创造了条件。
二是诚信文化建设内容的统合。首先是诚文化与信文化的统合。诚文化注重的是主体内在德性的培育,所谓“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文化是诚信文化的核心和行为动力。信文化注重的是条件性的德性,带有工具性的色彩,但它是现代经济与现代社会交往的必要原则。诚信文化建设包括诚文化建设和信文化建设两方面,而且两方面建设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次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统合。我国有着悠久的诚信文化传统,我国古代和新中国建立后的诚信文化建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能为当代诚信文化建设提供历史资源和思想启迪,但是要根据当今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实现当代诚信文化的创新。再次是世界他文化与民族己文化的统合。诚信文化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道德文化,诚信建设也是其他国家关注的文化任务,具有世界性。对于他国诚信文化以及文化建设不能简单排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诚信文化建设要认真汲取国外诚信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是诚信文化建设手段的统合。首先是观念、制度和技术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促使全社会建立诚信观念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但是,没有外在力量的推动,诚信观念的灌输与自我内化可说是既难又慢,因此诚信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的介入,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诚信文化建设获得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诚信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如征信技术体系等。其次是观念与行动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既要着眼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使诚信文化深入人心,又要立足于人们的行动,使诚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合。诚信文化建设既要强调外在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建设,又要注重人们内心的道德律和善良心的唤醒;既要强调他律的功能,又要强调自律的意义,避免“重形轻神”工具化的建设路数。(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