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出版社成立60周年:世间独有的风光
世间独有的风光——写在民族出版社成立60周年之际
维吾尔文编辑室人员工作的历史照片。[资料图片]
民族出版社前的合影。[资料图片]
萨空了像
民族出版社大楼一间临时用来作展室的房间里,满满地盛放着民族出版社60年的果实。
60年,一条坎坷而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峥嵘岁月稠。60年,一段各民族团结奋进的佳话,血终浓于水。
往事未如烟
北京北河沿椅子胡同二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往事,留在了共和国的记忆中。1953年1月15日,民族出版社在这里诞生。那天,汉、回、蒙古、藏、朝鲜、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民族的40多位知识分子,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肩上的责任,憧憬着民族出版的未来。
社长萨空了是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的。“民族出版社的一切费用都从中央民族事业费用中开支。”成立大会上,萨空了宣布上级的决定: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所有书刊全部由汉文翻译,百分之六七十的书刊是无偿赠送给各民族群众的,赠送和低价出售造成的亏损由国家承担。
萨空了道出了民族社与众不同的工作性质、状态与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
民族出版社的诞生,成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由此确立了新中国民族翻译出版工作在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文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那一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为新生的民族出版社题写了社名。
“我是读民族出版社的书长大的”
在民族社60年社史展上,一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峥嵘岁月。
民族出版社是在中央民委参事室编译出版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央民委参事室成立之初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的《共同纲领》,其与民族文字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被视为民族社出版的奠基之书。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在新中国民族出版史上是里程碑。
60年,几代人,耕耘在少数民族文字和民族题材出版这亘古处女地上,将这里打造成民族理论、政策的体现平台,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平等交流的平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展示平台,这一切都是通过书来实现的。
60年间,《马恩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等著作的翻译出版,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民族理论送到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时,也构建起各民族语言文字交流的话语体系。诚如曾任社长的黑伯理所说:“翻译工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是把汉文拿过来就可以译得出来的。由于有许多表达新概念的词汇在民族文字中没有现成的对等词汇,在翻译中要精心选择各民族原有的较适当的词语来表达,或者创造性地巧妙地加以翻译才能译得好。”
民族出版社在翻译出版工作中推动了民族语言文字中新词汇的形成和广泛使用。当年毛选藏文版翻译者之一孔宪岳谈及翻译“实事求是”这个词时说:“太难了,用藏文怎么翻译呢,大家提出了好多种方案,最后选定的是‘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找出真理’。”
60年间,几代民族出版人,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代表性成果向世界呈现。汇集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大调查成果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在研究和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著作中尚无可望其项背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究》,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的论著。《西藏历史地位辩》,则回应了国际关注的议题。
60年间,《回鹘式蒙文文献汇编》(蒙古文版)、《四部医典形象论集》(藏文版)、《福乐智慧》(维吾尔文版)、《哈萨克叙事长诗选》(哈萨克文版)、《朝鲜古典文学选集》(朝鲜文版)、《中国民族史》(汉文版)等图书的出版,让中国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花灿烂绽放。
多民族文字词典《五体清文鉴》一经出版,即在国外特别是国际突厥学界引起轰动,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金奖,这是我国首次获得图书出版国际金奖。
民族出版社早在建社时,就设立了藏文室。60年间出版了4000余种藏文图书,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率先出版《共同纲领》的自豪,今天仍洋溢在副社长才让加的脸上。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近年来藏文室开拓了儿童读物出版领域,此类图书已出200余种。
“我是读民族出版社的书长大的。”不少少数民族著名人士或老知识分子说过这样的话。现任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读的第一本朝文书《在河边》,就是民族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60年间,民族出版社出版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及汉文各类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4万多种、2.8亿多册(盘)。
民族语言文字酿成的浓浓书香,熏陶着各民族团结奋进之花,滋养着神州大地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之果。一本本书,犹如一个个阶梯,将各族群众送进知识的殿堂;犹如一把把钥匙,为各族群众打开瞭望文明之窗。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