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歌圩”民间的“旋律”
朴素的“歌圩”民间的“旋律”
——记即将开幕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在绿城南宁,每年总有一次天下民歌的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历经十五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成功地以民歌文化为主题的节庆、第一个夺得国际节庆协会(IFEA)全球节庆行业最高奖项、第一个成立国有专业化节庆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第一个作为节庆成功案例进入高校教科书。
同时,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还是第一个与中央电视台携手打造,并向国外推广的节庆艺术精品。
今年9月3日,天下民歌将又一次在壮乡首府尽情流淌。“一声所爱·大地飞歌”2013新民歌音乐季、大地飞歌2013开幕晚会、中外艺术家专场演出、南宁绿城歌台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中国东盟戏剧周……一系列中外文化活动将在南宁举行。
本届民歌节秉持节俭惠民、崇尚艺术的理念,不邀请明星大腕,而是让本土歌手唱主角,同时,邀请一些国外民歌歌手同赴盛会,大家在朴素的“歌圩”里一起演绎出民歌的旋律。
献给世界的民歌盛宴
壮乡自古就有赶歌圩的传统,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传统歌圩的演绎和创新。
与许多地方举办的节庆活动不同的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没有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上,而是始终坚持以打造一流的艺术精品为目标。历经15年淬炼,她以其“强劲的现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广泛的国际性”,成为广西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此为契机,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决定:让已经有品牌影响力的民歌节与博览会同期举行!此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连续服务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实践中,成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
搭建“流动”的彩虹桥
民歌节15年,是世界了解南宁的15年,也是南宁走向世界的15年。乘着歌声的翅膀,绿城也不断拓宽和外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与领域。
催人奋进的铜鼓震撼大地,在他们身后,无数双赤脚随着铜鼓声走来,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当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演到最后的高潮时,观众都会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谢幕后,许多观众仍不舍得离开。
这是去年6月《妈勒访天边》赴美巡演时的感人场景。在短短14天时间里,在美国芝加哥、丹佛、洛杉矶3地巡演9场。“Touch my heart!”“芝加哥韵律节拍工作室”负责人雷·亚历山大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10多年来,南宁市文化交流的足迹遍布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等17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南宁市与中央电视台、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三方联合举办“大地飞歌·音乐家舞台——中奥萨尔茨堡之夜”文艺晚会,广西民歌首次走向世界舞台;2008年,南宁市粤剧团应邀参加韩国果川露天艺术节,上演南派粤剧折子戏专场;2010年,南派粤剧再次亮相法国巴黎“华人粤剧文化节”舞台……这一条条“流动”的彩虹桥,不断丰富着“南宁渠道”的内涵,使南宁真正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民歌的种子植于百姓心中
“广阔的天空,才能书写腾飞的希望和辉煌;相聚到永久,风雨并肩走,共患难,我们手牵手,永远是朋友……”当“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民歌大赛的选手,在《大地飞歌·2012》晚会上唱响中国—东盟博览会会歌时,现场一片欢腾。
从2011年起,南宁市推出了以“打造本土闪亮民歌新星,创作百姓喜爱的新民歌”为宗旨的民歌大赛。只要你喜爱民歌,都可以来高歌一曲。这一“零门槛”的参赛方式,每年都吸引着上万人前来报名,在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关注民歌、创新发展民歌的新浪潮。
民歌,从民间来,回到民间去,才能在人民的歌唱中获得新生。“正因如此,南宁作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名副其实。”国家一级导演章东新认为。
民歌节成功的背后,是南宁基层文化建设的日益繁荣。
46岁的蓝爱仙,白天身穿围裙手拿菜刀卖猪肉;晚上身穿演出服登上舞台裙角飞扬。舞姿并不轻盈,但洋溢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身材并不窈窕,但脸上的笑容灿烂。自从加入马山县古零村文艺队后,她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从2010年起,南宁市拉开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序幕,基层的“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12个县区、102个乡镇、21个街道办、1300多个村委会和300多个社区委员会的百姓积极参与其间,沉寂已久的一个个文化社团、一大批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命。遍布乡村、社区的大大小小的舞台让百姓的生活更充实,他们用最朴实、最纯美的表演,展示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让健康的娱乐活动占领群众精神生活的“主阵地”。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