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业余小选手有戏!

时间:2013年08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在第1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决赛的舞台上,来自辽宁的小选手陈国华表演了京剧武戏《秦琼观阵》,当他把腿掰到头上方的时候,手放下来腿依然扎得很稳,一招一式尽显功夫;来自深圳的吉欣的表演了粤剧《红线盗盒》,一身专业选手水准的旋子功,矫健的身段、优美的唱腔、精准到位的表演,让场下观众“啧啧”称赞;6岁的王爱尔来自北京,她在京剧《沙家浜》选段中扮演郭建光,一上场毫不怯生地拿起笤帚扫地、抽出毛巾掸灰尘,“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稚嫩的嗓音、老到的表演,不仅让台下观众一边惊叹一边叫好,更让众评委发出了“谁说业余选手不专业”的赞叹。

  连续三届担任“小梅花”赛事评委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认为,本届“小梅花”除了参赛选手人数较往年大有增加,参赛剧种也越来越多,像江西的婺剧,山东的柳腔、五音戏等,都是首次入围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小梅花”业余选手的武戏较往年有所增加。武戏动作比较难,需要较强的基本功,以前业余组选手尝试比较少,看到如今的这种变化,王玉珍深感欣慰。王玉珍说,虽然技巧难度大,但业余选手勇于挑战自我,除了表演常见的前桥和跟头之外,甚至还有专业选手要求的旋子功,这种精神很难得。

  年仅5岁的黑龙江选手肖金航是本届“小梅花”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她扮演的京剧《红娘》选段中的“小红娘”萌翻了全场。舞台上的小家伙翘起兰花指,两只大眼睛滴溜溜地打转,把一个调皮伶俐、能言善辩的红娘演得活灵活现之余,更多了一分俏皮和喜庆。“业余小选手从嗓子、唱法,甚至表演做戏上都比专业的要好。”中国评剧院著名评剧演员、评委宋丽认为,专业选手“死脸子”,也就是没有戏光在唱,表演的成分反而不如业余选手。业余选手敢做戏。特别在地方戏业余组的比赛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如来自河南的蒋文涵表演豫剧《花打朝——小郎门外连声请》,嗓子都哑了,但戏做得很足,还有表演吃面汤的小选手,都给宋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方戏有的时候在表演上相较于京昆剧种来说,更加生活化,更为贴近生活。比如演出吃饭的事,就来源于日常生活,演员很熟悉。其在刻画人物方面更加鲜活生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值得京昆组的选手们学习。”宋丽说。

  “部分业余的小选手之所以胜过专业的,师资很重要。业余的都聘请好的老师教,所以选手呈现在舞台上的无论是唱念做打都强于专业选手。”宋丽认为,一个专业演员,童子功非常重要,目前看来,很多来自专业艺校的小选手,基本功反而打得不够扎实。戏曲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地方剧种,情况比较严峻,一定要从基础打起。中专5年毕业,毕业以后再到团里打基础就晚了。

  师资之外,招生也很重要。为什么评委们一致感觉这次业余的要比专业的好?对此王玉珍表示,学习戏曲不但要形象好、有嗓子,还要唱得好,身上有表演元素,天分实在太重要了。现在很多到专业戏校学戏的学生,只是谋生计,并不是全凭对戏曲的一腔热爱。而戏曲传承,最根本的在于热爱。来自山东淄博五音戏的小选手寇佳琦和张郁晨,她们之前并不在同一所学校,因为业余时间同在一个舞蹈班学习舞蹈而相识。学习五音戏只是为了练练手眼身法,让眼睛更加传神,以便于提升舞蹈水平。没想到学着学着就喜欢上了戏曲,现在她们小姐俩从舞蹈改学起了五音戏,为了方便学习和演出交流,家长们更是想尽了办法,让两个人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说,戏曲的发展繁荣离不开青少年,而少儿戏曲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激发少儿对戏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少儿戏曲的发展,社会要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帮助。(记者 王新荣)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