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传统到现代
8月14日,上海书展大幕拉开。本届书展的重头戏——第三届上海国际文学周迎来了一场“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看似两极,又难以分割、相因相生,于城市如此,于小说家也如此。在《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的“激发”下,著名作家贾平凹和国内小说界的“潜伏者”金宇澄以各自的生活与写作为基,展开了“思想碰撞”。
“我在上海很少讲话,我这个讲话吧,大家也听不懂。”贾平凹接过话筒,一开口,浓浓的陕西口音就让全场的书迷笑开了。
申城连续多日的高温挡不住书迷们的热情,对话上午10点开始,9点20分,现场就已座无虚席。
对话主题中的两个关键词——传统与现代,这两极往往能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得到融洽地体现。他说,“少年时期十多年的乡下生活特别刻骨铭心”,然而,从乡下来到城市,他又感受到了城市充斥的欲望和压力。
从传统到现代,社会和时代的转型太快了。贾平凹说:“突如其来的转变,也使得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农村过去的庙堂、祠堂,现在一切都没有了,年轻人都不在了,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我们常常听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是,现在谁去建设?”
“矛盾越多,作家的创作素材也就越多。”贾平凹说,为了保持写作的灵感,也为了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他每年都会跑到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也会去中国最时尚的大都市观察,“两头考察,才能最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子。”
站在乡下看城市,站在城市看乡下,在贾平凹看来,这样的观察才能客观。
金宇澄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搁笔20年之后,于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小说一问世就反响热烈,一举摘得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
《繁花》中,金宇澄津津乐道地描写过去、描写往事、描写童年:“我们印象中的时间实际上没有我们意识到的那么重要,历史书一页翻过去就是几百年。时间越过越快,我想把这些保留下来。而所谓文学艺术,它的功能就像我们看一朵花,看它慢慢打开。”
在《繁花》中,金宇澄认为自己只不过是把过去毫无意义的城市生活写下来了。但即使这样,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回忆我们的过去,有多少是有意义的?对于个人来讲,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它会一直留存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它一定是有意义的,或者是有趣的、好玩的。生活也应该允许有些人写些琐碎的东西。”
贾平凹也接过话茬:“有人说过,小说就是个回忆。作家写作留下那份资料,让人们看到人世的沧桑,世态的变化,也就可以了。”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