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武汉微电影大赛圆“草根”电影梦
少年站在海边,感受着落日余温,左手牢牢抓住面前的画板,右手画笔一挥,一轮火红的太阳跃然纸上……6月28日,在武汉纺织大学的“美丽中国梦——首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校园巡展上,微电影《盲人画家》深深地吸引了现场每一位观众。
自首届武汉微电影大赛启动以来,一股微电影热悄然兴起。对普通百姓来说,当导演,拍电影,曾是遥不可及的梦。但在微电影大赛,只要你有一点创意、一个梦想,就能通过镜头与影音表现最真实的万象世界。
“草根”故事传递正能量
“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但只要如片中主人公般,遇到困难有种向上的信念,就能挺下去。”一位网友看完《盲人画家》后感叹。影片中,美术系高材生年少轻狂,却意外失明,不得已放下心爱的画笔,曾被他嘲笑的女生却帮助他,用心灵感悟世界。导演胡中睿说,影片男女主角的原型分别是他得了视神经萎缩的父亲和为此倾心付出的母亲。“父母的乐观坚强伴随我成长,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我希望大家能关注残疾人。”
取材于生活的影片,朴实生动,散发着正能量。“90后”导演宋康拍摄的《指尖的星光》,讲述了身患红斑狼疮的小璐,鼓励患有自闭症的少年小杰,克服内心恐惧,展现音乐才华。当小杰走上舞台的一刻,小璐却躺在急救病房里……看到这里,不少观众泣不成声。
宋康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创意来源。他曾接触过一些自闭症患者,他们孤独沉闷,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宋康想帮助他们却不知如何做。大四时,宋康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患红斑狼疮的姑娘,她富有爱心,热爱生命。宋康想,何不将姑娘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一起拍成微电影,用姑娘的爱心唤醒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
武汉聋哑学校教师杨小玲、70年代援藏英雄钱建新烈士等人的故事,也纷纷被拍成了微电影,影片中洋溢着人间真情,反映着当代人的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
微电影唤醒老武汉记忆
“这里最初是汉口金城银行的办公楼,后来,驻汉日军占领军总司令部,武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先后在此立足,现在这幢楼是武汉美术馆。”在江汉区保华街2号、武汉美术馆的青灰色大楼前,27岁的常昕拿着手机正在取景,为剧本创作寻找灵感。
常昕和女朋友薇薇报名参加了“100幢老房子·100种爱情”新人微电影嘉年华活动。活动从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中,甄选100处老建筑,作为100对情侣的爱情故事发生地。用现代传播形式,聚焦老武汉历史,用微电影唤醒人们对老武汉的记忆。
目前,爱情微电影活动已有505对情侣报名。人们在老房子里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用微电影发掘老武汉历史的同时,再次梳理这座城市的文化。
除了老建筑,许多历史文化景点也成为激发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原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黎笙完成剧本《月湖琴声》后,感慨地说:“我以为自己年过古稀,没有多少创作激情了,是古琴知音的故事再次让我激情涌动。”《月湖琴声》以美国“旅行者一号”收集全球著名音乐在宇宙中传扬为背景,重现《高山流水》一曲的经过,“白云黄鹤,知音江城”,在剧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让微电影打上武汉烙印
“武汉有1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条件,美丽的东湖、磨山、黄鹤楼,是很好的拍摄外景地。”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武汉有许多成为中国微电影大舞台的好条件。学校将与武汉市联合建立武汉电影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为微电影产业挖掘培育人才。
得知大赛将要举办“首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剧本交易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非常期待。“微电影和电影一样,最核心的还是剧作。这使剧本交易平台,可能成为一些网站或剧作机构比较关注的地方,有这样的平台,才更能显示出大赛的作用。”康健民认为。
“武汉的微电影大赛,需要给社会良好的引导,将受众的欣赏能力引导到艺术层次,让微电影市场有序规范地繁荣。”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说,大赛要吸引更多人参与创作,做出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这样才能打造一个权威平台,给电影新形式创造机会。
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微电影发展报告》、发表支持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武汉宣言》……武汉正致力于成为“中国首个微电影产业链平台城市”。通过微电影大赛,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搭建完整的创作、培训、投资、传播和交易的产业链交互平台已初现雏形。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