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累计参与1.29亿人次 传统诗词为何今天有如此“魔力”?

时间:2013年07月1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何瑞涓

首届“诗词中国”创作大赛累计参与1.29亿人次——

传统诗词为何今天有如此“魔力”?

  自“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中国古诗词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主流文化生活,不再成为诗歌文学的主要样式。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时代,乍看起来,吟诗弄词好似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历史深处,只余残流。可事实确实如此吗?中国古诗词在当下社会还有无传承的力量?又有多大的能量在促进这种传承?

  7月6日刚刚收官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移动共同举办的本次大赛,历时9个月,参与活动总人数达2160.02万人,覆盖总人数达4367.1万人,累计参与近1.29亿人次,平均每天有近24万人在参与这项诗词活动的传播,有效参赛作品3.8万首,得票数10万以上的作品超过200首,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265首。1亿多人次参与,这样的数字令人咋舌,大概还没有哪个现代诗原创大赛会有如此规模,古诗词的传播能量,由此可见一斑。

  在白话“当道”的今天,古诗词为何还有这般能量,引众生竞折腰?

  一方面,这种能量来自于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当今中国最广大的普通民众的生活。诗意的表达本是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纵览历代优秀古诗词,大多是抒写当时当下的处境,截取片段,“诗言志,歌咏言”,或悲或喜或昂扬,皆发自内心。时代在变,诗词本质却未改变,试看此次参赛诗词,或写日常生活,或为物为事所感而入诗,所写无不是当下,鲜活有力,诗词成为寄托情思的最佳表达。北师大教授于丹说:“美丽中国是外在的中国,诗词中国是内在的中国,是中国的表达,只有外在的美丽和中国人的气质与表达结合在一起,内外兼修,才是完美的中国。”

  “我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这是戴大海的感悟,他也是“诗词中国”律诗组的二等奖获得者。就在不久前,他还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得病之前他并不写诗,病魔来袭,让他悲从中来,开始用手机创作,将病情感悟化为诗句,有时甚至连拿棉签的力气都没有,也仍未放弃写诗。他说:“写诗是为了告诉亲朋,我还活着,我还想好好活着。写诗能让我忘却痛苦,让我坚强起来!”后来,从小被送养的妹妹琼花为哥哥捐献了骨髓,戴大海拥有了第二次生命。在颁奖典礼现场,戴大海感慨道:“可能我的诗没有什么技巧,但都是我内心的表达,是属于我的诗。”

  杜天明是另外一位生活的歌者。他是一位东北农民,19岁在本溪市的一个小工地上打工时,杜天明遇到了一位姓高的老爷子。老爷子是在工地上看杂物的,却常常在水泥编织袋上画竹子,颇为不俗。有一天老爷子让杜天明念他写的诗,听完之后说,你写的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发生。再看老爷子写的,大都是自己工地里发生的事情。自此,杜天明知道了,诗歌来自生活;走上创作之路后,这位老人也成为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多年耕耘,多有收获,此次大赛中他也一举夺魁,获得一等奖。

  像戴大海、杜天明一样写古体诗词的普通人还有很多。“诗词中国”大旗竖起,可谓是一呼百应,如云作品纷至沓来。有专业作家,有草根诗人,有身患重症的病人,有辛苦劳作的农民工,有企业家、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退休老人、家庭主妇,参赛者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年龄最大的已90高龄,他们的作品都来自于真实鲜活的平凡生活,书写各自独特的人生况味。谁忧无人写古诗?高手隐于民间。

  另一方面,这种能量也借助于现代化的全媒体传播形式。昔时诗词多与笔墨并生,不过,其与时俱进的能力不可小觑,短信、网络、视频等自可一一拿来为我所用,诗词唱和也不必面对面,一条短信瞬间就可以隔着万里将彼此连通。以这次大赛为例,71岁的宋炳煜是陕西农村的一位退休中学教师,儿子将他的诗词通过手机发送给主办单位,不久之后,老爷子就平生第一次站到了政协礼堂来领奖。据了解,大赛通过光明网构建的“诗词中国”专题网页和手机客户端正式接受投稿,网络与手机短信双管齐下,并伴有“诗词中国”手机格律检测软件上线、“诗词中国”普及读物正式出版,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诗词吟唱晚会、“中华传统诗词与时代担当”研讨会、在网上书店开展“大家推荐诗词书”等主题活动,又举办了“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青少年吟诵视频大赛,线上线下多路出击,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国内首次运用网站、电视、短信、飞信等全媒体手段对传统诗词进行传播。

  诗词兴盛,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守得正宗,代代传承。典礼上青少年的诗词吟诵、古诗文联唱令人心潮澎湃,耳熟能详的作品以优美的旋律唱出,为它们谱曲的,是69岁的作曲家谷建芬。近年来,谷建芬致力于为古诗词谱曲,让孩子们传唱,以使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她觉得这是她一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促进诗词传承不仅是专家们的愿望,也是普通人的梦想。杜天明在老家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同时也担负着接送巴彦塔拉村小学孩子们上下学的责任。12年来,每天载着这些孩子们走在路上,他都会给他们播放诗歌朗诵的磁带,因为他觉得,中国的传统需要一批人去继承,给孩子打基础很重要。十几年如一日下来,这样平凡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坚持,在杜天明心里,只不过是淡淡一句“我做的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应该做的事”。

  有鲜活的生活与内心抒写为源头活水,再以最新最全的媒介形式为翼,又有写诗者众,有固本守正,薪火相传,古诗词焉能不在当下浴火重生、再放光辉?中国本是诗词大国,于丹说,诗词是我们生命中的水土,只有守住生命的水土,你才有资格去想,你为什么是一个中国人。一次原本普通的诗词原创大赛之所以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事,大抵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衰,人们诗意栖居的心未改,中国依旧是那个诗意的中国。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