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首次引进社会人才修复文物
上百万件院藏文物亟须保养
故宫博物院首次引进社会人才修复文物
一批非遗技艺传承人加盟
26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启动。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引入社会人才修复文物,也是在用人机制方面的全新探索。据悉,宫灯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国家级传承人参与该项目。
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须保护修复。而院内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无论技艺门类还是人员力量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掌握修复技艺的老艺人许多年事已高,部分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人孙颖说,“此次项目是故宫建院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引进社会高技能人才修复文物,其数量之多、难度之高、涉及文物种类之广、动用资金之大前所未有。”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介绍,东城区不乏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不乏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些甚至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他们将参与到故宫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7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根据文物种类和特质,目前修复的数量还在确定中,而文物修复周期也不同,有些文物小修2—3周可以完成,而有些则周期较长,如缂丝的维修周期会长达3—5年。
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人王建江祖上就是故宫里的手艺人,他作为第六代传人参与了此次项目。王建江说,希望通过他们这些非遗传承人和文保科技部的合作,将传统工艺和现代修复技术结合,利用高科技作为辅助手段,更好地修复和保护文物。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是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几个月来双方通力合作,完成了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技艺人员的水平认证和慈宁宫临时文物修复工作室的改造等项目启动的相关准备工作。此次合作是双方继今年1月16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取得的具体成果。
“抢救性修复保护好珍贵文物固然重要,而安全工作更为重要,安全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面对历经百年、数百年留存下来的文物,无论是哪一个等级都十分珍贵,我们必须心存敬畏、认真对待。”单霁翔说,故宫有上百万件文物需要保养修复,而其中最缺的是人才,希望将人才与故宫文物保护结合,并且形成制度化。
据了解,参与文物修复的各企业技艺人员首先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故宫博物院防火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复安全等。经过安全培训,部分在实际修复保护工作中确有一技之长、能够高效完成修复任务的人员,将被故宫博物院纳入专业人才数据资料库,长期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力量。
2020年,“平安故宫”工程将实现中长期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基本上进入安全健康的状态,院藏文物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也将基本完成。届时,故宫博物院亟待修复保护的大量珍贵文物将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呈现出完整、健康的状态。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