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遭遇“二代之痒” 应该怎么办?
古陶文明博物馆大门
作为北京首批4家民办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也热闹过。16年前开馆的那天,这座位于北京南城的仿古建筑前,聚集了任继愈、王蒙、李学勤、单霁翔等一众文化界人士为其剪彩道贺。不过,现在这里有些冷清。博物馆只开了一小扇侧门,一张写着“参观请走此门”的白色A4纸随意地贴在门上。自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创办者、首任馆长路东之于2011年去世后,按照现任馆长、路东之妻子董瑞的说法,“养”这家博物馆的“手”没有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民办博物馆基本上是第一代——馆长就是创办人,个人魅力占很大因素。‘二代’的继承,则更多要靠制度管理。至于制度怎样建立,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一道思考题摆在公众面前:当“二代之痒”降临,民办博物馆准备好了吗?
一种奢侈的爱好
也许因为是工作日,又是中午,古陶文明博物馆400平方米的地下展厅只有一个观众。文物爱好者大禹说自己“正好路过”,又“正好要等朋友”,于是掏了50块钱买门票进来看看。“现在很多公办博物馆都免费,这里50块钱的门票稍微有点贵。不过,这种地方除非你特别喜欢,不然也就来一次,价格可以接受。”大禹说。
尽管门票不便宜,但董瑞说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博物馆一年的运营成本在50万元左右,这笔资金之前多半来源于路东之个人。“朋友说,个人办博物馆是一种奢侈的爱好。以后怎么办还没定,只能先维持现状吧。”董瑞说。
中国紫檀博物馆更幸运一些,一直被馆长陈丽华的房地产企业“供养”着。这座投资两亿元建造的博物馆占地25000平方米,每年的成本高达一两千万元,再加上不断增加的紫檀展品也价格不菲,一个永定门模型,仅木材就耗资数亿元。
79岁的沙书江已经是第三次来紫檀博物馆了,第一次是4年前,这次特地陪老伴儿过来。“这么多紫檀,每次来都有新鲜东西,这次又多了一个四合院模型。没有公办的紫檀博物馆,陈丽华搞这个挺好。”但沙书江担心的是,“如果陈丽华不做了,这个博物馆还能保留下去吗?”
去年,紫檀博物馆成立了紫檀文化基金会,基金会秘书长渠晓玲说:“我们现在有企业支撑,经营上不用特别费心。但考虑到长期发展,希望今后能依靠基金会来管理,目前刚刚起步,还没有成规模。”
民办博物馆除了“民办”的标签,似乎还有另一大特征就是“不好找”。古陶文明博物馆要拐进几个胡同,紫檀博物馆在高速公路边上,相比之下,位于国子监附近的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坐拥黄金地段。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次超过5万,今年预计能达8万。执行馆长庄园说:“我们的观众数量,在民办博物馆中算很多了。但经营状况一直不太好,幸好这个院子已经买下来了,不然成本都不够。”
松堂斋一年成本四五十万元,门票是唯一的收入,其他的钱就得馆长自己掏。博物馆也想了一些办法来吸引观众。比如以前的门票是10元一人,2013年年初开始改为先参观后补票,而且付钱多少由观众自己决定。这样不仅观众比以前多,而且平均一人愿意出30元。
博物馆还在网上和高校招募志愿者,经过馆方培训后负责讲解。庄园也曾是志愿者,前任执行馆长离开后,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博物馆的创办者李松堂,现在专注于他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并不直接管理博物馆。他表示,博物馆不会留给子孙,将来也许会办一个基金会来负责。
(编辑:子木)
· | 柳州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 可获最高30万元补助 |
· | 大唐西市博物馆成为我国首个民办二级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