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中国力量托起汶川灾区新梦想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李志晖 李惠子 刘陆)群山环抱的汶川县映秀镇,人们可以在一排排黄墙青瓦的藏羌民居间漫步,在热气腾腾的早点店吃上一碗当地米粉,然后到震中纪念馆为逝去的生命献上一枝花,感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震撼。
5年前,一场以映秀为震中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遇难失踪。这5年,还不足以让受灾民众完全摆脱家园破碎、痛失亲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但在整个民族力量的托举下,灾区已获重生,并怀着梦想继续前行。
面对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巨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中国举全国之力,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安置群众、灾区维稳等一场场硬仗,也彰显了应对灾难的中国力量和制度优势。
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灾区探索形成了在中共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救灾御灾模式。强大的国力为战胜灾难提供了物质基础,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则是迎击困难的精神支柱。
汶川地震五周年前夕,曾遭受重创的绵阳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缅怀逝者,激励生者。
仪式上,曾在担架上举起右手向解放军敬礼而感动亿万国人的郎铮再次举起右手,向援助灾区重建者敬礼。
“我们不再孤单害怕,因为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今年8岁的郎铮说。“我们搬进了新学校,校园窗明几净,四季花开,鸟语花香,还能在网络上和全国的小朋友一起听课、一起游戏呢!”
如果说在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期间全国上下展现出一股悲壮之情,那么如今灾区则更多是以豪迈之情脱胎换骨为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
日前,四川省委启动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凝聚正能量。
灾区重建不是原来能力的翻版,而是抓住恢复重建中新的发展机遇,使灾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今,灾后重建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研发和产业升级已嵌入了灾后重建。汶川地震中损失最严重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震后布局火电、燃机、核电、风电等八大产业“多电并举”,以实现战略转型。
灾区农村结合当地文化和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和成都的游客。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自古为蜀都北部的“门户”,震后集中修建的房屋是黑白相间的徽派风格,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和成都的游客。去年,当地接待游客7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
自2011年9月四川适时启动灾后发展振兴规划以来,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据统计,汶川地震后,四川国内生产总值4年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四川主要经济指标已全面超过震前水平,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着“全国经济强省”的梦想迈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