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吐槽”真有那么神吗?
当自媒体话语不知不觉中充斥了各种屏幕,“吐槽”这种言说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征用。比如央视《第10放映室》特别节目“恭贺2013”电影版,凭借对过去一年电影作品的“神吐槽”在网友中获得了好评;又如在央视蛇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蔡明的“神吐槽”也让人们在春节小长假中长久地津津乐道。种种“神吐槽”多向网络语言汲取灵感,言词酷辣机巧中带点任性,贴近人们不吐不快的心理,常有一语中的之感。
然而,我们细究网友在上述节目中评出的“神吐槽”句,如“这是一部愚蠢的电影,我们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说它”、“太让人无语了”、“满脸褶子还卖萌”、“你口味真重”、“恶心到家了”等等,不难发现,这不就是网友平日在微博上“吐槽”时最稀松平常的句式吗?怎么一上央视栏目、春晚小品就变得“神”了起来?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话语方式的融合,在“给力”一词登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时已初露端倪,随之而来的是“浮云”、“神马”在各种纸媒、电视媒体中接踵而至,有“杯具”、“坑爹”的插科打诨,亦不乏“被自杀”、“被幸福”这样的神来之笔,交通台广播呼吁“你妈喊你系好安全带”,新闻评论则言必称“元芳,你怎么看”。这些活泼朴素的“草根修辞”,人们无论听过多少遍、用过多少回,每每在以字正腔圆一本正经著称的传统媒体话语中偶一闻之,都不禁会拍案叫绝。
之所以屡试不爽,无非是因为传统媒体一改以往居高临下自说自话的姿态,让人们听到了想听、爱听的话。而这种反差生成的美也再度证明,不同质的媒体话语不可能无缝对接,再怎么征用,也依然判然有别。“吐槽”话语具有匿名性、情绪化等特点,说者不必负责,听者也无需思考。像“雷”、“囧”、“萌”、“给力”、“无语”等万用词汇都相当简单粗暴,它们多因传播者的急于表达而被掏空了所指,看似到位、过瘾,实则令人们远离了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传统媒体过多使用此类话语方式,会令自身失去引导公众理性、提升人们审美品位的功能,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不同于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文艺作品如果讨好读者、观众,爱看什么就写什么,会被斥为“媚俗”;那么传统媒体为得网友青睐,爱听什么就说什么,岂不成了“媚网”?更何况,贴近群众也并不全等于贴近网友。
想让人们爱听、爱看乃至叫好,并不一定非得使用耳熟能详的话语。同样是《第10放映室》“恭贺2013”电影版中,也有“传奇不是历史题材的免死金牌”这样令人警醒的箴言。曾几何时,每年的春晚、贺岁片都是下一年全民流行语的发源地,像“打死我也不说”、“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忽悠”、“不差钱”、“这个可以有”等说法,至今还在沿用。更不用说《武林外传》打造的妙趣横生的台词曾让观众多么欢乐。诚然,在全媒体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和传统媒体话语已经难分彼此,但“吐槽”不是万能的,也不会永远那么“给力”,传统媒体终须独立寻求有原创力的、符合自身定位的话语方式。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