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文学界人士缅怀诗人雷抒雁

时间:2013年02月1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国平

资料照片 CFP

  “一种独特的诗声歇息了,中国现今诗坛一颗明亮的诗星陨落了。”诗人雷抒雁的辞世,让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唏嘘不已。

  2月14日凌晨1点31分,当代杰出诗人、作家雷抒雁因病医治无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享年71岁。

  1月16日,他受《人民日报》之邀,给20年后的自己写信。结尾处他写道:“我们全民族正在努力完成一个‘中国梦’。这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亲爱的,二十年后这封信我希望你能有幸收到。”如今,这封信只能寄往天堂,携上文学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思念与敬意。

  “钟的名字叫声音”,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西北大学教授张孝评是雷抒雁的大学同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很多东西他都能比别人早发现,要快半拍。他还很勤奋,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一句什么话,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画面,他就记下来,成为了创作的素材库。”张孝评认为,雷抒雁早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

  “钟的名字叫声音”,这是雷抒雁的诗句。李炳银认为,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钟在,就会有声音;诗在,就会有吟诵。雷抒雁将永远活在中国的诗歌里。”

  在李炳银看来,“雷抒雁”已经是一个独特的名字符号,他同《小草在歌唱》《空气》《父母之河》《太阳》《告别永恒》等诗篇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的诗视为人生的一道道“擦痕”,或伴着小草存在,或在树叶上留痕,甚至如同波纹一样在河流中出现和消失。但不管如何,他的诗作都有着分明的个性。

  “他是现今很少真正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李炳银总结道。

  由于对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所以雷抒雁始终关注诗坛的一举一动。2013年,《星星》诗刊由一本杂志扩充到三本,《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二十多天前和雷抒雁通电话时,雷抒雁提及此举是诗坛的一件大事,是大动作。梁平说:“现在先生已走,也不知道他是否看见了新杂志?我真希望他能看见,真希望这本他关心的刊物能够陪他一路走好。”

  雷抒雁对诗坛的新动向保持着敏感。2012年3月,他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赵若凡的儿童诗集《月亮生锈了》撰写评论,并提出恳切的期待:“孩子的写作,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像蓄满水珠的云朵,让雨点自己降落。我读过许多孩子的作品,明显经过成人的所谓‘修改’和‘加工’。你感到那雨水像是‘人造雨’,极不自然,不时露出成人的‘马脚’。”

  爱之深,责之切。他一度痛陈如今的部分诗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缺乏厚实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对于流行一时的“网络体”、“微博体”诗歌,他指出这跟跳迪斯科一样,想怎么扭,就怎么扭,跟读者所要求的好诗是两回事。

  “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写诗需慎重啊!”他曾经这般告诫同道。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这风骨,这名节,真豪杰!”王久辛感慨道。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