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走转改”再认识

时间:2013年02月1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喜成

  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认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外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实践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然而,当前社科理论界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践、不重视不善于调查研究的现象。一些学者的研究华而不实,甚至出现了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家”,认为只有那些纯理论的、“经院式”的研究才是真学问,而研究现实问题则不是正道,不屑为之,这是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我们必须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把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指挥棒”,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永葆生机的活水源头和检验研究成效的最终标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思想意识更加活跃,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为明显,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和思想疑虑,社会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滋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艰巨。这迫切需要社科理论工作者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对指导和推动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为了谁、依靠谁”,这是社科理论工作者的重大立场问题。我们党一贯秉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在“为了谁”的问题上,社科理论部门必然要坚持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最高标准。同时,要始终牢记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列宁在《论策略书》中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社科理论工作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创新理论,才能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和本领,从而找到理论研究的基点与归宿,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的事业。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能不能有效引导社会热点,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环境,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考验和紧迫任务。这迫切需要社科理论工作者增强大局意识,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任务,创造研究成果。要积极研究回答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社会普遍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人们高度关注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反腐倡廉、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其成因背景和解决办法,更好发挥理顺情绪、平衡心理,扩大共识、解决问题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把握社科人才成长规律
  “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走转改”的目的是“转作风、改文风”,转作风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做实事,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改文风就是要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写文章带着真情实感,使写出来的文章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群众喜看、愿看。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是培养社科理论人才的必由之路。自从理论界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很多单位反映,参与“走转改”的同志思想认识明显提升,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从现实中找到了答案,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从理论上提供了支持,职业素养切实提高,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坚持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把个人理想同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学术探索和理论创造融入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之中,在走进基层中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学术境界,在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品质、增强创新能力, 以立足实际、反映实践的理论创造,以深入浅出、生动清新的理论表述,彰显社科理论工作的新风貌,塑造社科理论队伍的良好形象,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作为永恒的实践课题
  “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深入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实践课题,社科理论部门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提升能力上下功夫。要制定周密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参与。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基层农村、厂矿企业、社区等建立固定调研基地,打造有效活动平台,通过与调研基地结对子、蹲点学习、双向互动等,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二是要取得良好效果。要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干好工作、深化“走转改”的重要方法、手段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学,做到“学走”结合、“学转”结合、“学改”结合,在“走基层”中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创新能力、建言献策的理论成果、推进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三是要创新方式方法。要把开展活动与社科理论界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活动主题,取得良好效果。要把开展活动与社科理论工作的主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结合起来,准确站位、开拓创新,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要不断丰富活动的载体和形式,让理论工作者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深度参与。四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建立的调研基地、走基层的人员次数、时间安排、任务要求和领导带头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推动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要积极探索有效办法,把“走转改”要求贯彻到科研组织、项目研究、成果评价、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实际工作中,对常走基层、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理论工作者,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级、评奖表彰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形成积极投身“走转改”活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