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到“海神”的史诗呈现
凡人到“海神”的史诗呈现
——38集神话电视连续剧《妈祖》即将亮相央视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驾风樯浪舶,翻筋斗千秋……”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白湖庙》里的诗句,描绘了妈祖的英勇与胆识。
“圣母普慈衷,海邦一体;斯人皆赤子,锡口咸宁。”这是台北松山区慈佑宫门口的楹联,颂扬了妈祖的大爱与慈悲。
“千年的日月,照临大海;千年的风雨,波涛澎湃。海水所至,有妈祖的爱,山样厚重,海样情怀。”这是歌曲《千秋妈祖》的歌词,唱出了妈祖恒久的魅力与博大的胸襟。
千百年来,妈祖的功德通过这样的方式广为传颂,一直绵延到今日也不停息——反映妈祖生平事迹的38集神话电视剧《妈祖》即将登陆央视,以广泛流传的30多个妈祖民间传说为素材,力求展示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传扬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化。
要有一部电视剧来传播妈祖文化
根据资料显示,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年间。传说妈祖本是渔家女,自幼聪颖灵悟,长大后能识天文、懂医理、善舟楫,并且慈善为怀、扶危济困、惩恶扬善、伸张正义、降魔伏妖、护国庇民。28岁时,她因抢救海难不幸遇难。乡亲感其恩德,在湄洲岛建庙奉祀。从这个时候开始,关于妈祖的故事广为传播。
编剧曾有情在翻阅相关典籍时发现,对妈祖的信仰由最初的莆田,迅速扩充到整个福建乃至广东、浙江、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百姓也将妈祖敬奉。甚至,她在世界上也被尊崇为“中国的航海女神”。比如,泰国佛历2466年出版的《那罗廷十世书》记载了关于妈祖的神话,法国建立了妈祖史料文物研究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的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仅在台湾地区就有1700多万人。2009年,“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林华东说,妈祖信仰是一笔集体性的公共财富,值得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弘扬和发展。
一千多年来,妈祖的故事,通过戏曲、舞蹈、歌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诗文、纪录片等艺术形式流传,但影响最大的影视剧在大陆从未拍过。
偶然的机会,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认可了这个题材,弥补了这个空白。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到莆田考察、学习,杨伟光随行。他参观了妈祖庙,亲身体验了妈祖文化的风采。作为中国电视产业拓荒者之一的杨伟光,曾经参与了中国电视事业的重大变革历程。尽管当时已经75岁了,但他身上依然抹不去“电视人”的烙印。他在与当地有关人员交谈时获悉,关于拍摄妈祖的电视剧早就有了动议,有四五个剧组曾经跃跃欲试,结果都无果而终。
“要有一部电视剧让妈祖‘走上’荧屏!让妈祖精神发扬光大!”杨伟光在福建省委宣传部、莆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出马”组建剧组,以总策划的身份投入了前期的筹划。
塑造了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妈祖形象
随着准备工作的开展,杨伟光感受到了此中的艰难。
妈祖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大多是口头传播,共计收集了七八十个故事,但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这个讲的是张三跟妈祖的故事,那个就换成了李四,张三和李四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这些故事都是断裂的,而不是贯通的,而电视剧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杨伟光希望编剧曾有情设法将这些互不联系的故事加以串联,让妈祖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丰满起来,力求更富有层次感,但前提是不能让电视剧里的妈祖“走样”,剧情要合情合理,要符合妈祖信仰的规范,不可和民间传说相抵牾。最终,编剧选择了观音送子、怀胎年余、观井得符、圣泉救疫、使节脱险、伏妖救父、绣鞋化舟、帆髻示志、收复高里鬼、祈雨济民、焚屋引航等30多个故事。
剧本初稿刚刚出炉,杨伟光就请来专家把关。2011年7月17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总后勤部影视中心主任、知名编剧马继红,《当代电视》杂志副主编唐志萍,台湾南亚科技学院副院长蔡泰山教授和台湾洁兮艺术团团长樊洁兮等纷纷奔赴莆田,与莆田市有关领导、研究妈祖的专家、学者、群众一起“问诊”《妈祖》剧本。杨伟光和剧组其他主创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完善甚至提升作品质量的建议。
剧本基本确定了之后,两岸三地名人名家聚首《妈祖》剧组,以妈祖精神打造这部电视剧。内地花旦刘涛饰演妈祖,严宽饰演妈祖的丈夫吴宗伦,刘佳饰演妈祖母亲王氏,台湾“老戏骨”刘德凯出演妈祖的父亲林愿,台湾偶像演员林心如扮演观音,香港小生黄嘉乐也参与了演出……他们齐心协力地讲述关于妈祖的故事。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和半年多的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电视剧《妈祖》“完工”前,杨伟光等又到莆田请市里有关领导、研究妈祖的专家和群众,让他们“先睹为快”,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更准确的塑造了妈祖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妈祖形象,唱了一首‘正气歌’。”看了样片,杨伟光感慨道。
他觉得,这部电视剧抛弃了感情剧的套路,展现出了妈祖慈悲为怀、广施大爱、惩恶扬善、护国庇民的光辉风范,让大爱妈祖的人物形象在荧屏上“立”了起来,是一部讲述从凡人到“海神”历程的史诗性作品。同时,《妈祖》的制作着力突显神话剧的特色,通过特技营造的“海上斗法”的场景惊心动魄,富于观赏性,“从这个角度说,《妈祖》是一部海洋版的《西游记》”。
期待妈祖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期待神话电视剧走在理性发展的轨道上
“远古的征帆已经不见,动人的故事说到今天。风里浪里,传来声声呼唤,有妈祖同在,来去平安。圣洁的光环照亮海天,美丽的身影若隐若现。风里浪里,你救苦救难,恩义昭昭,如日月高悬。”由赵季平作曲、易茗作词、谭晶演唱的这首主题歌,将妈祖的精神再度传颂。
“这个题材太不一般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或者英勇就义的故事,而是担负起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使命。”在剧中饰演妈祖的演员刘涛说。
在林华东看来,妈祖文化的继承需要仰仗于有效的传播方式,让妈祖文化与时代特色对接。他认为,电视剧《妈祖》的拍摄可以更好地演绎妈祖精神,使得妈祖扶贫济困、救苦救难、护国保疆的精神境界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林华东表示,今天延续妈祖精神,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谨慎地、科学地探索妈祖文化,实际上就是在探索中外关系史——妈祖信仰走到哪里,华人的奋斗就到哪里。妈祖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同时,通过不断地解读妈祖文化,可以论证中华文化推崇的救世济民、和谐向善、爱国爱乡精神的积极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华人之间的顺畅交流,特别是可以反映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促进两岸沿着和谐共赢的轨道上走向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特别关注电视剧《妈祖》对民间神话资源的积极开发。他说,我国有久远的神话传统,有极为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充满了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想象。大多数神话传说寄托了先民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体现出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魅力。它们长期受到影视剧从业人员的关注,纷纷加以改编,搬上荧屏和银幕。但不少神话剧的创作要么沉迷于制作上的炫技,盲目追求视觉效果,成为一个高科技的“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要么就是浓墨重彩地渲染情感,滑向低俗的边缘。这样的创作思路糟蹋了题材,不利于神话电视剧的公众口碑和市场识别度。
他期待更多的神话电视剧创作能够和《妈祖》一样,着力塑造人物形象,重视作品的精神格调和艺术品位,通过情节上的环环相扣和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艺术性地传递出正能量,不断地给整个电视剧市场“加分”,从而让神话电视剧走在理性发展的轨道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