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有数据才有依据
制图:蔡华伟
尽管文化产业一路壮大,但是“追踪”它的发展轨迹,却并不容易。不像传统的经济系统,坐拥CPI、PMI、PPI等各色指标架起的经济健康检测仪、化验机,文化产业形而上的特点或多或少排斥了量化解读的可能。
即便如此,“量化”文化的努力从未间断,其意义正日益彰显。对于支柱型产业门类,不能评估就不能寻找问题,恰如无法问诊就不能对症下药。不过,用数字捕捉文化的尝试,能否如那些经济指标一样,精准地探测产业浮动、超前地反映产业趋向?对于汰劣留良的指数“战场”,文化指数能否在“软基础”上站稳脚跟?为此,本版推出系列报道“软实力也要硬指数”,今天推出首篇,关注城市文化发展的“指数”之路。——编者
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哪个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或许,之前只能从主观上判断,而今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尺。近日,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排行榜在“2012文化科技创新论坛”上发布。作为国内首个跨城市的文化产业评估指数体系,这一指数的出炉引发一连串好奇,也招来了一些质疑。
研究为了啥?
国内创意指数独缺跨城市对比,文化产业发展急需横向比较
CPI、PMI、PPI……这些指数也许你并不陌生,它们早已被视为经济发展和市场走势的风向标。但若论及文化产业,似乎没有那么幸运。有学者表示,作为依赖于知识、信息和创意的产业类型,仅用传统的经济指标分析文化产业,显然不能“对症下药”。
“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少不了评量指标,只有指标才让人必须正视问题,要求反思与不断思考。”研究“创意城市”的知名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如是说。这样的观念,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志民不谋而合。2011年8月,他正式向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提出申请,立项研究中国城市创意指数。
其实,创意指数的概念,也是舶来之物。据了解,全球第一个创意指数“美国创意指数”诞生于2002年,而后,该指数的发明者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教授又提出了“欧洲创意指数”,通过人才、技术和包容性3个指标,以衡量地区环境是否适合创意产业的生长。
“目前,国内也有跨省的指数,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也有单个省或市的指数,比如上海创意指数、浙江创意指数等。” 在周志民看来,这些创意指数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性。“部分指数或存在逻辑错误,或过于强调地方特色,或加入许多不相关指标,比如环境、绿地等,对衡量的意义不大。”
“由于没有中国城市的创意指数,我国各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始终无法横向比较。”有专家表示。
“有个英国学者说,你要管理好一件事情,必须先评估好这件事情,知道做得怎么样,然后才能找出问题。”从城市角度来评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被周志民视为这个创意指数最大的意义。“让各个城市在文化发展中,起码知道自己到底处于第几军团。”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