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著名京剧老生汪正华:一生执著延杨韵

时间:2012年12月04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颜维琦 曹继军

  “我是个老京剧演员,一生其实只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老老实实地学习杨派艺术,一丝不苟地继承杨派艺术,认认真真地弘扬杨派艺术。”——汪正华

  12月1日的上海,湿冷的空气中飘着细雨。龙华殡仪馆银河厅里,反复播放着汪正华的精彩唱段,端庄风彩恍如当年。简朴的告别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就在几天前的11月26日凌晨2时45分,这位一生执著杨派艺术的追梦人走了,让无数热爱他的舞台风采的人们怅惋痛惜。“听了汪先生几十年的戏,一定要来送先生一程。”今年55岁的“铁杆戏迷”林康为早早地来到告别大厅,只为恭敬地献上一枝素雅的菊花。“他认真学杨而不拘泥于杨,为杨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代人的传统,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闻讯赶来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校教师童航说。

  拜马宗杨,守正出新

  “当代老生格局中无疑有汪正华一席。”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如是评价汪正华。汪正华艺宗杨宝森,以《失空斩》、《伍子胥》、《碰碑》等杨派名剧为世所重,并在新创剧《满江红》中演岳飞,《梅妃》中演唐明皇,《宋江题诗》中演宋江,创造了一些带有浓厚杨派特色的新唱段,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马连良的弟子。

  汪正华原名汪道龙,1938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正字班”,由陈斌雨先生开蒙,习老生。此后又向陈秀华、赵济羹学习谭(鑫培)派、余(叔岩)派戏。1945年出科后,随顾正秋剧团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演出,后定居香港。

  1950年,22岁的汪正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其时京剧有“后四大须生”之谓,马连良居首,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各成高峰。适逢马连良在香港停留,汪正华拜师成为马派弟子。也在这一年,杨宝森赴港演出,机缘巧合,年轻的汪正华得以与杨宝森同台。两人合作多场,配合默契,一时轰动香江。杨宝森本人也很兴奋,对汪正华说:“以后你回来,我带着你演,也好给你仔细说说戏。”

  这次短暂的演出合作,成为汪正华艺术生涯的新起点。从此,汪正华私淑学杨。1957年,汪正华回到上海,入上海京剧院。杨宝森则辗转到了天津,次年初就英年早逝。再也得不到杨宝森先生亲自提点了,这成为汪正华毕生的遗憾。

  “不论扮相、演唱和做派,汪正华都深得杨派老生艺术的精髓。演出杨派名剧时,严格按杨宝森的路子演,在新编剧目的演出中,也明显体现出杨派艺术的风范,继承、发扬了京剧杨派艺术。”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告诉记者。

  翁思再则点出汪正华在艺术上吸取了马、杨二人的长处,他回忆:“汪正华先生曾经亲口对我说,自己是从表演原则上学习马连良的,吸取的是乃师的潇洒和精致。汪正华扮戏很讲究,化妆、勒头的方式与众不同,这也是马连良亲授的。”

  季正其是汪正华当年“正字班”的同学,在他的印象中,汪正华是个“戏痴”:“他好琢磨,对唱腔很有研究,不光懂老生,对花旦等行当都有研习,自己又会拉弦。有了这些优势,博采众长,才能对杨派唱腔有新的发展。”


(编辑:子木)